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

來自大學教授的實務建議:AI時代來臨,二階審查與面試的準備原則

2025/4/15

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 唐俊華副教授

來自大學教授的實務建議:AI時代來臨,二階審查與面試的準備原則

因應AI的申請入學審查資料準備原則

  學生可能有以下疑問:「學習過程使用AI工具,是否應該在成果報告主動說明?」我的建議是:量力而為、真實呈現。假使學生將AI用在正當用途,不必刻意避免或隱瞞使用AI。然而,倘若學生還是擔心不利於申請入學審查資料成績,就不要勉強使用AI。

 

  如果申請入學面試時大學教授提出以下問題:「你做這份報告的過程中是否曾使用任何AI工具?」學生可以如何回答?這裡並非提供教戰守則應付大學教授的提問,而是請學生事先思考以下問題:

    (1) 我是否願意向師長大方說明AI如何協助自己學習或撰寫報告?

    (2) 如果過程中使用AI,它在完成報告的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

    (3) 過程中我做了哪些事而且這些事無法由AI代勞?

  想清楚這些問題,或許可以更自在地使用AI。其中第(1)個問題提到「願意大方說明」,可說是使用AI協助學習或撰寫資料的最重要原則。既然是正當使用AI,就大方地向師長分享如何使用。至於未經授課教師允許使用AI產生期末報告、在學習歷程自述照抄AI產生的內容,一般而言學生不會向師長大方分享這些過程,就不要做這些事。

 

  接著以自主學習計畫「學生探察學校無障礙設施並提出改善方案」為例,提供報告呈現方式建議:

1. 說明為什麼設定這個自主學習主題。學生自己的動機很重要!

2. 可在報告中說明如何運用AI得到初步計畫,藉此呈現善用科技工具的能力。

3. 學生思考過這個計畫是否適合自己,依自身狀況調整進度,而非全盤接收AI的建議。這可以呈現篩選訊息的能力。

4. 更重要的是,學生親自探察學校的無障礙設施並提出改善方案,在報告中說明探察與改善過程並搭配圖片記錄,再加上學生依據個人經驗得到的反思,例如:遇到哪些困難並如何解決、因為哪些事而獲得成就感……。這些不易由AI代勞,而且正是成果報告的重點。

  事實上,清華大學114年審查資料準備指引提到:「若考生使用生成式AI方案協助準備審查資料,請務必說明哪些部分使用……(以下略)」。陽明交通大學也有類似聲明,並且請考生在申請入學個人資料表據實填寫以下問題:

=====

若使用AI工具來協助準備備審資料,請註明您的使用方式與資料範圍,並勾選最符合您情況的選項:

□我未使用 AI 生成內容,我的申請資料完全由本人撰寫。

□我在申請資料中使用 AI 生成的內容,並已進行修改和個人化調整。

□我在申請資料中使用AI作為輔助工具(如潤稿、語法檢查、改寫或結構建議等),但所有內容均為本人創作。

□我不確定是否有使用 AI 生成的內容(如參考他人提供的建議或修改,但無法確認是否包含 AI 輸出的內容)。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從大學申請入學審查資料與面試角度提供建議

  先說重點:「具體佐證」的重要性提高。事實上,在AI被廣泛應用前,審查時就很重視具體佐證;AI出現後,具體佐證更加重要。

  接著分項說明如下:

1. 考量到申請人數眾多且審查時間有限,為了突顯重點,學生可將表現不錯、學系可能重視、與學系有關的學科成績與經歷,製作個人簡歷表呈現在「學習歷程自述」的最前面。學習歷程自述簡歷表參考範例連結請見本文下方。

2. 延續第1項的概念,有些大學或學系請學生填寫校系制式個人資料表,這類表格內容多半是請學生填寫具體事蹟,如:學科成績、經歷,請一定要好好填這張表。如果這個學系有面試,可能面試時許多問題來自這張個人資料表。

3. 有些學系第二階段沒有面試也沒有第二階段筆試,完全依據審查資料評分。這可以再分成兩類:
    (1) 相較於文字表達能力,如果這個學系更重視其他表現或能力(如:在校成績、口語表達能力、領導能力、實作能力…等),可能著重於審查有具體佐證的內容,例如:在校成績、公開發表證明、參賽證明、得獎證明、檢定成績、幹部經歷證明、實作成果……。
    (2) 如果這個學系高度重視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例如:語文領域的學系),可能申請第一階段已在國文、英文科設定篩選標準,而且在計算總成績時對於國文、英文科設定較高的權重,在審查時也可能重視有具體佐證的項目(如:公開發表證明、語文類競賽成果、在校成績、語文檢定成績)。

4. 在校成績是很好的佐證資料。大學審查教師可在審查系統看到學生各學期各科成績,如果學生的優勢之一是在校成績,學生仍可在「學習歷程自述」強調。例如:先分析申請學系可能重視哪些學科,如果學生在這些科目中有一兩門表現不錯,可在學習歷程自述以圖表呈現這些學科成績走勢。如果成績不是自己的強項,沒有關係,還有多元表現。

5. 因為審查時一定看得到申請者於高三下學期的成績,而且成績是由各校教務處直接上傳,真實度很高,所以高三下學期務必維持以往的成績水準,至少申請學系重視的學科成績不要大幅往下掉。

6. 「學習歷程自述」與「多元表現綜整心得」不要只寫某項能力(例如:溝通能力)大幅成長,盡量寫清楚在何時因為作了哪些事而提升某項能力(例如:高一為了參加演講比賽勤加練習,提升口語表達能力;高二自主學習R語言並應用在簡單的數據分析),而且附上具體佐證。

7. 減少「心得感想」類的反思,舉例如下:讓我更有責任感、滿懷感激、使我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明白團結力量大、施比受更有福、更加珍惜目前擁有的一切…等。在具體佐證的基礎上呈現「收穫」類的反思會更有說服力,例如:吸收或加強哪些知識、因為做了哪些事而熟練哪些技巧、因為做了哪些事而提升哪些能力、因為做了哪些事而獲得成就感、考取哪些證照、目前不足之處、未來可改進方向(或者未來可延伸之學習內容)。

 

補充說明

●兩年前我曾經發表關於AI應用於申請入學的文章,說明「ChatGPT對於大學申請入學審查資料可能的影響」與「從大學申請入學審查資料與面試角度提供建議」。本文重新整理這兩篇文章,提供114年申請入學的考生參考。熟悉審查資料準備的高中教師們看完本文後,會發覺核心概念與以往相較,沒有很大的差別,本文只是因應AI重新論述。

●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學生在準備審查資料前,請詳細閱讀申請學系的「審查資料準備指引」。

●我無法代表所有大學教師,而且本文不代表國立中山大學任何學系與行政單位的立場。

 

延伸閱讀:學習歷程自述提醒(上)(下)

 

※原文出自「唐俊華的學習歷程聊天室」,經授權轉載於本站

話題類別:看看別人怎麼做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