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

教授怎麼說:學習歷程檔案準備指南大公開(中)

2021/12/15

教育部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作伙學

教授怎麼說:學習歷程檔案準備指南大公開(中)

◆上一篇:教授怎麼說:學習歷程檔案準備指南大公開(上)

三、記錄進步的歷程與軌跡

教授們普遍建議,若想要突顯自己的獨特性,還可以從記錄進步歷程與反思開始做起。在171位大學教授中,有超過一半以上都明確提到,學習歷程檔案要呈現學生學習的「歷程」。可是到底什麼是歷程?有一位護理系的教授在分享時直言:很多學生以為的歷程,就只是記錄平常上課發生了什麼事情,結果整份成果像是流水帳一般,實在太過瑣碎。也有社會系的教授表示,所有的成果都可以「適度地呈現歷程」,但並不是把每一個學習步驟、做的每一件事都放到檔案裡來,這不是大學端期待的學習歷程檔案。

歷程並不是要學生把在學習過程中所有遇到的事情都記錄下來,一位工業設計系的教授講了這樣一句話,非常清楚地點出「歷程」與「流水帳」的差別:「什麼是大學要的歷程?你看英文,到底是所謂的progress(進步)還是process(步驟)?我們要的是progress(進步),我們要的是學生在那個過程裡面如何去進展。」

所以許多大學教授更傾向看到同學在一項學習活動之後,呈現自己進步的模樣,但並不一定是瑣碎的步驟。一名傳播學系的教授則表示他同樣樂於看到學生進步的過程,但進步的過程不是形容詞,而是你能具體地表達你學會哪些能力或累積哪成果:

對你來說,因為這件事情,這個學習的過程讓你覺得「我好像又跳了一階」。(......)我好像打怪的人,能力又跳了一階。很好,你要把這些事情記下來。這個會比形容詞重要很多,形容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可以拿出哪些例子來跟老師講,這很重要。(南部國立大學 傳播學系教授)

不過,歷程也不一定只能與「進步」有關。失敗與挫折,都可以是學習歷程檔案可以記錄的重要素材。例如在團體報告中,你原本是一個不會和別人合作的人,但後來慢慢克服、變成一個懂得在團隊中積極付出貢獻的成員,中間是如何克服困難的過程,對你又因此產生有什麼樣的改變與影響,這些過程和反思都值得更細緻地記錄下來

大學端想要看到的歷程,並不一定要是光鮮亮麗的,也不一定是又要很積極地正向大喊:「我又學會了XX能力!」相反地,只要能夠交代過程中的某些事情或狀況,對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與收穫,就足以讓自己的歷程不會淪為大學端不想看到的流水帳。

四、連結一般性能力與態度

為因應新課綱改變,大學各科系目前已經在制定能力尺標,想要以客觀化的標準評估學生在紙筆測驗以外的各種多元能力。有些學生會擔心,自己要申請不同的科系,是否就要具備這些科系所要求的每一項能力?

我們無法在這幫每一個科系代言,說明每一個科系各會看重哪些能力。有的科系很在乎學生有沒有團隊溝通的能力、有的科系則很注重學生有沒有具備批判思考的能力,但不論如何,「這些一般性能力都不會只對應一種科系」。就有教授表示,因為學科成績大多在學期成績與大考成績就能看出來,所以比較想在課程學習成果或多元表現中,看到學生是否具備學科知識以外的各種多元能力,例如批判思考的能力、溝通合作的能力等等。

有位生物產業傳播學系的教授就提到,他審過有個學生在暑假期間協助山上的社區,在募資平台成立計畫,最後幫當地社區建立了一個銷售管道。這項行動證明這個學生具備規劃、執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護理學系的教授提到,因為未來在醫院實習、就業主要是以小組的方式來工作,所以護理學系相當強調團隊溝通與批判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獨立的想法、但也懂得如何把自己的想法好好傳達給其他組員。

所以高中老師在設計課程的時候,也不一定只是把課程限制在某個學科領域內,歸類這個課程只屬於特定學科知識,而是可以做更多能力指標上的延伸。例如這堂課因為有實地觀察的課程,所以學生可能不只有學科上的知識,還包括自主觀察、分析與實作的能力。這些能力指標可以豐富學生學習成果的意義,也幫助學生了解到自己到底從這堂課程中有什麼樣的收穫與啟發。

若能說明清楚自己具備什麼樣的一般性能力,對於到了高三、甚至是考完學測後才改變志向的學生,屆時就算手邊只有單一學科的成果,但卻想要申請跨類組的科系,仍能透過連結一般性能力與態度來強調自己的優點。例如自然組的學生也能從自然領域探究與實作的作品中,進一步延伸出自己具備觀察與分析等跨越單一學科的一般性能力,就同樣能申請社會科學與商管等相關學系。

(本文為合作轉載邀請,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原文轉載自「作伙學」官方網站文章https://www.108epo.com/results-detail.php?Key=19

◆下一篇 教授怎麼說:學習歷程檔案準備指南大公開(下)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

話題類別:看看別人怎麼做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