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學系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音樂與影像跨域學士學位學程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 |
|---|---|---|
| 所屬學群 |
藝術學群
音樂學類 |
藝術學群
音樂學類 |
| 所在校區 |
校本部 112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
校本部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
| 學系特色 |
音樂與影像跨域學士學位學程,以音樂為軸,學習三大核心領域:音樂編創、聲音設計、錄音製作,並透過跨域實作,進行整合呈現。實務課程涵蓋樂曲編創、影視配樂、製作出版、錄音技術、聲音科技工程、展演活動、媒體行銷等內容,以議題導向啟發創新思考與自主學習,透過田野踏查,創造具備在地特色、人文關懷的國際共製實作專案。以培育新時代具備全球視野及國際競爭力的影音製作和跨藝整合能力的人才為目標。 |
本系目前共有二種學制,分別為大學部、日間碩士班。 |
| 學科意涵 |
本學程以音樂為軸,學習三大核心領域:音樂編創、聲音設計、錄音製作,並透過跨域實作,進行整合呈現。 |
「音樂」的範疇相當廣闊,涵括音樂表演、藝術美學等各種多方面素養。 |
| 學習方法 |
核心領域探索階段各核心主修以簡易數位化實作課程引導、激發學習動力,並在適合時間點回歸紮實理論學習。
核心主修間跨領域專題實作結合系外之既存或新創之影像或多媒體素材,讓音樂編創、聲音設計與錄音製作三門主修學生,透過系上媒合完成專題製作實戰。
產學合作媒合以最頂尖的音樂製作師資及畢業校友,讓學生在畢業前即能與產業接軌,以盡早的時間接觸國內外頂尖製作鍊,並透過國際產學媒合實作,讓學生反思並修改學習方針。 |
未上傳圖片 一對一教學 未上傳圖片 大班課教學 未上傳圖片 講座大師班及研討會 |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在高中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會希望看到學生們,無論在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中參與的 或 自行規劃舉辦 的各種 未來可連結至本學程專業的能力和成果表現證明。 |
精進主修及相關音樂知識、人文涵養 |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本學程結合古典、傳統與跨界的音樂課程,以及視覺藝術類之新媒體、電影、動畫與美術等跨域合作、豐富多元的各項專業課程設計。 |
無相關學系 |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新時代所面臨的國際產業及就業趨勢,並非只有過去專精樂器演奏人才發展,還包括與多媒體影音科技的跨界合作。透過本學程最前瞻的音樂編創、聲音設計及錄音製作等課程規劃,為二十一世紀的影音產業,培育具備多元跨域整合能力的新時代領袖與人才。 |
一般而言常被認為畢業後立即擔任演奏、唱家,又或者是從事音樂教育者,但系上提供學生多元的課程,能讓學生對於未來的選擇有多重方向及考量。 |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臺灣專業音樂教育學習內容,以古典音樂和傳統音樂的演奏和教習居多,而結合現代影視音配樂、聲音設計、科技流行及跨界創新的傳播應用整合內容比例較少。本學程正視二十一世紀科技帶來的全球影音內容革命,以培育新時代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影音製作與科技跨藝人才為目標。 |
外界常以為音樂系只需專注於器樂演奏與個人展演,其實音樂系的學習內容相當多元廣泛,不僅有許多專門課程,亦有豐富的精進課程。 |
|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
1.學士學位學程與一般學系相同。 |
無 |
| 我的學系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音樂與影像跨域學士學位學程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 |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 特色課程 |
音樂創作實務多元風格音樂創作與編曲,包含流行、搖滾、民謠、爵士、電音、嘻哈、台灣原創…等。
合成器導論介紹各式電子合成器的發展史與應用,學習合成器的基本概念與邏輯,透過學習過程強化學生對於聲音設計與音色運用之敏銳度,過程中將實際操作並且應用於現代音樂製作。
混音實務多元風格之音樂混音技巧學習,涵蓋國內外跨域風格音樂、電視劇、電影、電子音樂、電玩音樂…等混音製作。
錄音製作導論本課程旨讓修課學生有基礎錄音、剪輯、混音等能力,並對聲音訊號有基礎的認識,具備基礎的數位聲音製作、操作能力。 |
未上傳圖片 音樂治療瞭解音樂治療的基本概念與原則,並熟知音樂治療的方法與技巧,以期在音樂教育的範疇中結合音樂治療的觀念並加以應用推廣。 未上傳圖片 奧福教學法
1.以Orff教育內涵為主,運用於音樂完整性教學教案實例探討。 未上傳圖片 管弦樂合奏
Appreciation of music |
| 完整課程地圖 |
| 我的學系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音樂與影像跨域學士學位學程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 |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 系友生涯 |
圖解: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現場演出 版權:本人提供
曾羽萱高中時讀的是北一女中,當時為大學想做什麼苦惱了很久,突然在簡章看到第一屆覺得很酷,想著可以試著做自己喜歡的事就來讀了。進了系上才開始發現聲音製作的世界比想像中的寬廣許多,加上北藝大的審美養成,每個領域的觸碰都讓我對於藝術與產業的了解更完全,理解如何用最好的方式串連起自己想完成的事。 在學期間老師們就常帶著我們實習,見識業界的實戰經驗與工作機會,北藝大環境也相當良好的促進藝術間的合作,我利用這幾年所學習的專業能力,成功申請了北流、文化部等活動與補助計畫,目前正在精進自己各方面的音樂能力,籌備展演與音樂專輯的製作,同時接一些製作案,希望可以延續運用大學期間所學的技術,在產業中走出一條新的道路。
圖解:韓國Shared Campus策展成果 版權:本人提供
鍾承典我高中就讀建國中學數理資優班時,因為參與畢業歌創作,第一次走進專業錄音室錄製單曲,從而了解到音樂製作的完整流程,也因此燃起了對聲音與創作的熱情。進入學程後,不僅能系統性學習錄音製作、音樂編創與聲音設計,更透過創意專案課程實際鍛鍊提案與策展能力。學程同時提供大小舞台,讓我們能在就學期間多方嘗試,將專業學習轉化為舞台經驗。 在就學期間,我獲得教授認可,參與多項商業製作與研究計畫。大三時便以詞曲作者身份,參與國片《夏日的檸檬草》主題曲〈不小心〉與《器子》片尾曲〈默聲〉,並與蕭煌奇、婁峻碩、艾薇等歌手合作。畢業前,我獲選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Open Lab 計畫舉辦專場演出,也通過青年百億圓夢計畫,將赴韓進行策展演出。MIT 學程不只培養我們的專業基礎,更提供實習與業界連結的機會,讓我們畢業後有能力成為能獨當一面的創作人。
圖解:學程第1屆系展於北流演出 版權:本人提供
蕭奕甯在高中畢業以前我一直就讀音樂班,主要接受樂器演奏的訓練,在升大學時,開始意識到自己不一定適合幕前表演,也更想了解音樂在不同領域中的應用。因此透過繁星推薦進入這個跨域科系。入學後,我發現音樂不只能被演奏,還能與影像、戲劇甚至其他創作形式結合。四年間,我學到音樂製作的完整流程,也找到自己對影視配樂與聲音設計的熱情。 在就學期間,我積極參與各類專案。學校提供了大量的資源與合作機會,讓我能與不同科系的學生及師長共同創作。這些經驗讓我獲得與團隊溝通的技能,也逐步累積人脈與實戰能力。畢業後,我也已經開始在業界獨立接案及參與更大的製作,未來希望持續在影視配樂領域深耕,探索更多創作的可能。 |
未上傳圖片
陳安美自幼習琴並獲獎無數,以五年鋼琴總成第一名畢業於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音樂科(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前身);畢業時獲頒「音樂傑出表現獎」,並以榜首成績考進東吳大學音樂學系二年級鋼琴組,在校成績名列前茅,連續獲選與東吳學管弦樂團台灣巡迴演出。 曼哈頓音樂學院鋼琴演奏碩士,並考進碩士後專業研習班 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系兼任教師 未上傳圖片
陳哲輝自幼由母親張英菊啟蒙學習音樂。1984年省北師院音樂科畢業(現國立臺北教育大學,2012年獲選傑出校友)。1991年以擊樂和鋼琴分別自法國國立巴黎高等音樂院及國立布隆尼音樂院畢業。 現任職國家交響樂團打擊樂首席,1002打擊樂團藝術總監,兼任教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立大學等音樂系。 未上傳圖片
林宣甫1992年赴義大利深造,獲義大利國立雷斯匹基音樂院(Conservatorio statale di musica “O. Respighi”)聲樂演唱文憑。留義期間,受指導教授L. Bersiani推薦至義大利各地演出。 現任國立實驗合唱團執行秘書 2007年起應聘為台北市立國樂團附設合唱團指揮 亦擔任天主教鮑思高兒童合唱團指揮,並任教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系 |
我的學系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音樂與影像跨域學士學位學程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 |
|---|---|---|
多元能力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10%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10%
聽覺辨識:能在有干擾的情況下專注於聲音來源,分辨音調、音量,並將不同強度的聲音轉為可辨讀的語句。
10%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0%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0%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10%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10%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1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20%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20%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20%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2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20%
|
性格特質 |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2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2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2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2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20%
|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100%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