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系 |
靜宜大學 智慧媒體與創新科技應用學士學位學程 |
國立臺灣大學 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 |
---|---|---|
所屬學群 |
資訊學群
跨
建築設計學群
媒體設計學類 |
工程學群
跨
地球環境學群
環境工程學類 |
所在校區 |
校本部 43301臺中市沙鹿區臺灣大道7段200號 |
校本部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
學系特色 |
智慧媒體與創新科技應用學士學位學程為中部地區唯一的媒體相關全英文授課學士學位學程,培育具備三大面向之人才: (1)傳播專業和實務執行能力、(2)資訊科技基礎知識及創新科技應用能力及(3)雙語能力及國際視野。 |
本系乃應用高科技工程技術以改善或保護生產、生活及生態環境之專門學科,因此,過去教學研究涵蓋「生物環境工程」、「生態工程與水土資源」及「生物環境系統與資訊」等三大領域。之後為符合教學研究發展需求,將領域進行重整成為兩大面向: 「生態環境規劃」與「水土資源工程」。 |
學科意涵 |
智慧媒體與創新科技應用學士學位學程將加強新媒體內容產製、全球媒介市場管理、社群媒體行銷、人工智慧應用、行動應用媒體、大數據分析及物聯網應用等融合傳播、資訊科技與行銷管理等方向之跨領域教育內涵。 |
生工系為「建構永續環境的工程師」:更進一步脫離傳統以「人」為主的工程思維,往「環境」的評估與規劃發展,嘗試以系統性的工程方法解決問題。 |
學習方法 |
![]() 由外籍教師加強英語口訓練,小班授課,協助學生有效增進口語對話練習。 圖解:完善英語輔導機制 版權:靜宜大學國際學院自有照片 ![]() 從媒體產製學習及實作中,應用專業知識。 圖解:媒體實作 版權:靜宜大學自有照片 ![]() 海外留學或實習: 畢業前至少出國交換研修一學期、攻讀國外雙學位或在國內外相關專業單位實習一學期。 圖解:靜宜大學411留學展 版權:靜宜大學國際學院自有照片 |
![]() 實驗:土壤力學、流體力學、環境化學試驗讓同學可親自動手,提昇實作經驗、分析數據之能力。 圖解:生工系實驗室 ![]() 實地參訪:藉由實地參訪使同學能親自體驗課堂講授與實務運作的關聯,如:石門水庫參訪,蘭雅作業所,台灣大學癌醫中心大樓、社子島濕地生態等。 圖解:社子島溼地戶外參訪 未上傳圖片 專題:專題研究課程由指導教師協助學生,學習如何從問題發現到找尋解決之道,尋求最適當應對方法,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動手實作的能力。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創意與內容製作,運用文字、影像、音訊等整合練習,建立自己作品集。對科技保持敏感度,並嘗試跨領域認識,了解AR、VR新科技的發展 |
大學實驗課程除了重視實驗過程之細節外,更重視實驗結果之分析與問題檢討,未必會有標準答案,建議高中同學藉由實驗課程培養驗證科學之精神及問題探討。另本系致力於培育具有分析、創新及解決問題能力,並具備健全品格及關懷社會及生物資源與農業科學之專業科技人才,建議同學除了認真學習高中學業外,亦要時時關注與自身息息相關之各項議題,發現問題,結合本系相關課程及專題研究尋求問題之解答,並學習解決問題之能力,以充實自己。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本學程隸屬國際學院,採全英語授課,除了專業知識外,亦同步培養語言能力及國際移動力。 |
生工與生命科學:生工是「工程」,目標是結合工程與生態的概念,因此我們關心的是整體生態系統是否受到影響,在開發同時也能維持永續經營。而生科是「科學」,目標是了解各種生物體的特性與各種生物之間的差異。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智慧媒體與創新科技應用學程著重在培育運用科技能力於傳播領域中,並可結合行銷管理等跨領域內涵,並透過國際學習拓展視野,並不僅是傳統媒體培育影視從業人員或幕前幕後人員訓練。 |
本系課程規畫以畢業後能考取「水利工程」技師以及「水土保持」技師為主,而「建築」相關課程雖在本系有開設永續綠建築、建築環境控制等課程,但本系建築課程之學分並無達到建築師之最低要求。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課程跨域多元,並結合媒體與科技,亦歡迎自然組的學生選讀。 |
系名的「生物」是指「生物環境的」(Bioenvironmental),致力於評估營造友善生物環境的工程,主軸仍在工程上。儘管研究重點不在生物上,但我們仍需要相關的基本知識,因此必修課中才要上普通生物學丙學習最基礎的知識、生態學則教會我們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
補充提醒與說明 |
1. 智慧媒體與科技應用學士學位學程即是一個科系,小班教學,並同步招生外籍學生,課堂與外國人士共同學習。 |
請參閱本系高中生專區網頁:https://ntubse.github.io/introduction/index.html |
我的學系 |
靜宜大學 智慧媒體與創新科技應用學士學位學程 |
國立臺灣大學 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特色課程 |
![]() 出國交換本校為國際交換學生計畫組織(ISEP)台灣首位會員學校,全球共有三百餘所ISEP會員學校及四百餘所姊妹校供學生選擇。 圖解:靜宜大學411遊留學展 版權:靜宜大學國際學院自有照片 ![]() 流行文化與創意帶領學生從文化的觀點,來探討我們相當熟悉的影視娛樂以及延伸的文化產品,了解它們不只是消費或娛樂的商品,它們是許多創意工作者投入的產物也是民眾生活中的一種享樂,總體構成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的重要部分,也是社會廣義文化中的一環。課程將研讀重要的文化理論與流行文化研究的文獻,並從電影 圖解:小組上課簡報 版權:靜宜大學國際學院自有照片 ![]() 社群媒體行銷了解目前社群媒體平台,如: Facebook、Instagram 與 YouTube 等,透過這些平台社群媒體中設計、執行行銷活動如圖文、影音、直播等。 圖解:上課實作討論 版權:靜宜大學國際學院自有照片 |
未上傳圖片 環境化學以瞭解化學物質於環境系統中行為之基礎知識。化學為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以及變化的基礎自然科學;然而,環境化學為探討物質與環境交互作用下可能產生的各種化學變化,包括物質於環境中的性狀變化、傳輸與宿命。本課程將涵蓋數個重要議題,包括綠色化學、動力學、觸媒、電化學、錯合物、氧化還原反應等。 未上傳圖片 永續治理與影響力ESG永續治理為達成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之重要手段,本課程藉由深入了解ESG永續治理的重要元素與專業知識,及其邏輯關係。並瞭解邏輯關係與其真正意涵,檢覈公司治理的架構、治理行動、與管理系統的缺口,為永續治理轉型做準備。 未上傳圖片 永續綠建築永續環境的議題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與京都議定書的制訂而發酵,據統計建築相關產業與建築能源消耗約佔全國總二氧化碳排放之三成。「綠建築」在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人造環境領域裡已成為近代建築研究之顯學,亦為目前國家營建政策與法令的一環。 未上傳圖片 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學內容包括水文學、環境化學、熱力學、土壤科學、生物力學、遙測技術、資訊管理、環境生態、生態水利工程、水土災害防治。研究方向著重於生態環境工程、生本系提供學生優良品質之教學內容與環境,並追求卓越之研究績效。 |
我的學系 |
靜宜大學 智慧媒體與創新科技應用學士學位學程 |
國立臺灣大學 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系友生涯 |
未上傳圖片
本系尚無畢業生本系尚無畢業生 本系尚無畢業生 |
![]()
吳瑞賢學經歷: 美國康乃爾大學生物與環境工程系博士,美國康乃爾大學碩士,台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學士,建國中學畢業。 曾任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系主任,工學院副院長,工學院代理院長,現任國立中央大學特聘教授兼總務長 生涯發展歷程 吳教授教授水文學與水資源系統工程,著工程水文學教科書,合著土木工程防災概論。多次擔任考選部高普考典試委員與召集人。2012-2014擔任科技部防災學門召集人,推動防災基礎與應用研究。擔任台灣災害管理學會理事長,國際灌溉排水協會(ICID)中華民國委員會秘書長。
林守堂本系79年畢業系友林守堂於2002年創立康淳科技公司,主要營業項目為超純水、廢水回收、廢水處理工程規劃、設計及施工。初設資本額2100萬元, 16年來每年穩定成長,目前實收資本額1.42億元, 員工人數135人,年營收約新台幣6億元。總公司設於台中市精密機械科技園區, 新竹、台南各設有分公司。 公司經營秉持著「要有滿意的員工,才會有滿意的客戶」之經營理念,除了優於同業的薪資福利、獎金、分紅配股外,前年更投入鉅資購買台中市南屯區文山路建地興建員工住宅31 戶,以幾乎成本價格售予員工,讓員工輕鬆擁有自用住宅。 2016年康淳科技更榮獲中小企業最高榮譽之『第25屆國家磐石獎』。 未上傳圖片
陳衍源民國83年畢業於本系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 副署長 |
我的學系 |
靜宜大學 智慧媒體與創新科技應用學士學位學程 |
國立臺灣大學 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 |
---|---|---|
多元能力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20%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20%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10%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0%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0%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5%
同時多工:能同時接收多個訊息,切換心力在不同的訊息組合。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5%
運作分析:分析特定需求並規劃合適的運作流程,運用技術調整、組裝、設定設備,讓設備及系統正常運作。
5%
系統運作:評估與分析系統的運作方式、效能,考慮運作成本與效益,制定系統運作可改善或調整的方式。
5%
|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30%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30%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30%
資源管理:分配及運用可支配的資源,調配人力、物力、資源運作的合理性、平衡性,發揮預期效益。
10%
|
性格特質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2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20%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1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10%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10%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1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10%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10%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5%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15%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15%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1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10%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1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1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5%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5%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5%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