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甲大學 建築專業學院學士班 |
實踐大學 建築設計學系(臺北校區) |
|
---|---|---|
所屬學群 |
工程學群
跨
建築設計學群
建築學類 |
工程學群
跨
建築設計學群
建築學類 |
所在校區 |
資料準備中 |
資料準備中 |
學系特色 |
逢甲「建築專業學院」為「培養建築專業人才」為導向的學院。本院低年級課程不分流,而後可依性向分流為「建築設計(五年制)」與「室內設計(四年制)」學程,並可搭配20學分「智能建築運算」輔修學程做為專業加值。本院學程間的課程可彼此支援串連,並融入本院「永續」、「文化」、「智慧」、三個核心學習特色,真正落實學用合一,讓學生畢業即有充分就業、從業及國際競爭的能力。(詳附件) 下載詳細資料 |
本系為五年制建築專業教育,畢業學歷為教育部與考選部認定,具應考中華民國建築師國家考試之資格。本系創設初期即在設計學院架構下,有別於台灣傳統建築系多源自工學院系統,多強調建築的工程面,本系特別強調建築的做為一種創作的可能,期盼為台灣的建築教育打開另一多元跨域的創作面向。也因此本系的專任師資以建築設計及跨域創作背景居多,與他校建築系以研究背景居多的師資結構有顯著的不同。 |
學科意涵 |
「建築」是門工程科學,也是造型藝術,建築經由設計、構築的方式,來滿足空間機能的要求,並兼顧美學風格。 |
建築設計學系:以建築設計及空間創作為媒介,透過建築學的專業養成,培養具人文素養的建築與空間創作者。 |
學習方法 |
創意思考:學習設計思考模式(發現問題→歸納問題→評估問題→解決問題),增進美學及建築空間體驗與認知,並提升人文素養 圖解:學生在設計課程中需提出自己的作品與理念 版權:版權:趙又嬋拍攝 專題實作:透過不同的設計題目,由淺至深訓練學生繪圖、製作模型、作品呈現、口頭發表的能力, 圖解:設計課程成果總評 版權:版權:趙又嬋拍攝 跨領域學習:本院提供3 個特色核心場域「In³-Sense Lab空間感知實驗室」、「RoSoCoop數位製造合作社」、「XR虛實共構實驗室」,以及對應「智慧設計」、「智慧生產」、「智慧服務」的相關課程,此外也能修習跨院的微學分進行跨域學習,激發新的學習能量,並導出實作成果。 圖解:設計課與跨領域課程整合實作成果 版權:版權:趙又嬋拍攝 實務實習:透過「深度實習」與「專業實習」制度,學生在學期間即可長期與業界單位配合,增進建築實務能力 圖解:師長訪視海外深度實習單位(CAt事務所) 版權:版權:高敬賢拍攝 數位軟體輔助設計:透過各式軟體協助設計時的建模、參數運算、彩現、環境模擬評估、工程結構概算等 圖解:以AR技術體驗設計 版權:版權:趙又嬋拍攝 |
課題實作:例如模型製作課、設計繪畫、圖學、施工圖、創作基礎、建築設計等等。 版權:建築設計學系提供 專題講座(配合心得報告撰寫):如城市學 版權:建築設計學系提供 工作營:如跨系所國際工作營 版權:建築設計學系提供 肢體開發:如許芳宜身體工作營 版權:建築設計學系提供 工地參訪:如建築實務 版權:建築設計學系提供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對建築領域有興趣的同學,建議可先瞭解建築產業的各面向的相關內容,尤其建築涵蓋生活的各個面向,好的設計需要有豐富的生活體驗與涵養,因此建議大家多多體驗生活,培養各種興趣專長、參與各式活動、遊走參訪喜歡的建築空間、拓展生活視野。由於建築設計常需動手實作,因此若有基本繪畫、模型製作、影像軟體使用等經驗,可有助於圖面概念表達與空間構成的呈現。此外,本學程有非常豐富的海外移動學習的資源,無論申請國外學校交換、國際知名建築師事務所實習、國際工作營、海外移地教學等活動,均需具備一定的英語能力,因此也建議厚植自我的英文能力。 |
資料準備中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建築相關科學及工學的學問稱為「建築學」,其範圍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應用科學與藝術等。在現代工程學的分類概念上,房屋建築以外的,藝術目的較小,功能和結構意義較大的道路、水利、橋樑等工程一般稱為「土木工程」。「建築」較「土木」、「營建」等其他名稱,含有較多的美學、藝術成份在內。 |
1. 除建築設計外亦強調實驗性構築及藝術與跨域創作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1. 建築的出路非常廣泛,並非只有擔任建築師一途,除設計領域外,營造工程、專業技師、市場行銷、跨領域設計等均是有發展潛力之領域,凡舉與生活、空間、設計有關的行業,均能有發揮之處。 |
學習建築是幸福的,就像與建築談一場戀愛,享受建築回饋給自身的美好經驗。但考取建築師執照成為一位專業的建築師是截然不同的一件事,比較像是與建築結婚,建築師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包括社會責任、法律責任等等。我們的社會確實需要有理想性的建築人投入建築的專業執業,但是這應該是出於一種自身的選擇。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美術好就適合學設計?建築系設計課最重要?這些都是常見的誤解之處。事實上,建築需要運用多元的思維以及操作方法,來解決問題並完成設計的目標,如基本繪圖、空間操作、設計發想、環境分析、人文思考、工程科技應用...等,尤其建議以開放的心態,跨域學習,啟發創新思維、整合專業技術,是未來的設計之道。 |
創作的學習過程,恰好與台灣典型的填鴨教育相反,學習過程不是在教科書中尋找標準答案,而是在有經驗的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的指導下,從做中學。藉由創作經驗的累積,逐步透過自己的作品反饋成就感與經驗給作者自身,作者漸漸的在這樣的過程中將創作所需的知識內化,並建立起自己的觀點及創作體系。 |
補充提醒與說明 |
我們有三個特色學習場域:In³-Sense Lab空間感知實驗室、RoSoCoop數位製造合作社、XR互動設計實驗室 |
本系教學以主軸設計課為核心,每週二五下午上課,全系五個年級的設計課排在同樣時段,五年十學期的主軸設計課有擋修制度。每位學生分配有工作室位置,工作室為24小時開放。有完善的木工廠、金工廠、數位實驗室、攝影棚、電腦室輔助學生作業,學生自大一起即在實作中培養手作能力,非常適合喜歡動手又動腦的學生。 |
逢甲大學 建築專業學院學士班 |
實踐大學 建築設計學系(臺北校區) |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特色課程 |
建築設計(一)建築設計(一)是建築系大一至為重要的必修核心與定錨課程。課程中介紹建築設計的基本元素與組合原理,尤其著重光、影、造型、空間與材料的呈現和設計概念的操作技巧。此外訓練學生將設計概念完整呈現於2D版面與立體模型,並以綜合理性、知性與感性的方式,激發思考及創作的能量,同時培養成為關懷環境的建築人。 圖解:大一設計成果展示 版權:版權:趙又嬋拍攝 建築設計(十)建築設計(十)為建築系的終端課程,學生需整合過去所學,提出操作議題,設計、詮釋完成最終的專題製作。 圖解:逢甲建築畢展 版權:版權:趙又嬋拍攝 創新設計本課程注重學生「創新設計能力」的養成,採專案導向式學習,操作議題以實虛共構、智慧生活、以及社會實踐等面向進行深入的探討與應用。 圖解:多元面向的創新設計課程 版權:版權:趙又嬋拍攝 大學社會責任專題實踐本課程將分為兩大面向:「理論與實踐」。理論面向上,讓學生了解當代建築趨勢,包括地域建築、可持續建築與低成本建築等;實踐面向上,選擇一塊真實基地,結合理論與業界資源,理解地方自然與人文條件,並考量成本、構造方法與建築計畫,真實構築一個可以回饋當地社會的建築空間。 圖解:師生共同為偏鄉學校搭建逢甲建築小書屋 版權:版權:蔡榮琮拍攝 江南城鄉建築與室內景觀賞析本系自2000年起與上海同濟大學建築系合作,於暑假期間開設學分班進行為期2週的教學參訪活動,課程名稱為「江南城鄉建築與室內景觀賞析」,讓本系學生前往中國上海以及江南地區學習。 圖解:上海移地教學 版權:版權:趙又嬋拍攝 |
建築六感針對完全沒有創作基礎的大一新生,在主軸設計課程(創作基礎)之外,以身體五感外延至第六感的開發為目標,藉由學生分組進行身體與空間創作,在所有參與者的親身體驗下,在創作體驗的過程中,淺移默化的培養對事物與現象乃至人性共感的敏銳感知。 圖解:建築六感上課紀錄照片 版權:建築設計學系提供 城市學講座每週三晚間的城市學講座,由專任老師輪流策畫不同學期的探討主題,邀請國內外重量級專家學者、田野達人到校講學,藉由精彩的講座內容開拓同學們的人文視野,也豐富青年學子的創作心靈。知名講者如蔣勳、林懷民、韓良露、駱雨軍、小野、劉克襄、蔡明亮、王小棣、張鐵志、許芳宜......等等 圖解:城市學講座上課紀錄照片 版權:建築設計學系提供 柬埔寨國際志工工作營由陳國洲老師結合大四設計課,透過古今大木作的研究與學習,結合柬埔寨傳統木構架建築工法,於暑假帶領參與工作營的同學實地前往柬埔寨進行建築義築。本課程經過六年的累積,與多個非營利組織合作,陸續為柬埔寨多個偏鄉地區小學營建教室、圖書室、廁所、飲水設施等。 圖解:2018年暑假柬埔寨國際工作營紀錄照片 版權:建築設計學系提供 許芳宜身體工作營配合大一設計課創作基礎課程,由前瑪莎格蘭姆舞團首席舞者許芳宜(本系客座教授)親自授課,帶領大一同學們進行為期五天的身體開發工作營,藉由肢體的開發與認識,強化身心的連結與自我的理解,並藉由工作營分組的創作實驗,啟發身體與空間之間的鏈結。 圖解:許芳宜身體工作營上課紀錄照片 版權:建築設計學系提供 跨系所國際工作營本系隸屬於設計學院,下有建築、工設、媒傳、服裝四系,每年定期由設計學院主辦跨系所國際工作營,讓四系同學有機會混合編組偕同創作,並在國際級的師資帶領下,以英語為溝通媒介,探索各種設計題旨。許多過去的參與者皆表示在這個工作營的過程中認識了跨系所的不同創作者,種下日後跨域合作的契機。 圖解:2018跨系所國際工作營上課紀錄照片 版權:設計學院提供 |
逢甲大學 建築專業學院學士班 |
實踐大學 建築設計學系(臺北校區) |
|
---|---|---|
適合從事工作 |
|
資料準備中 |
系友生涯 |
劉偉彥台灣大學建築暨城鄉研究所碩士、逢甲大學建築系學士 逢甲建築系講師、台中市政府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 連續七屆中華民國建築金獎 第二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金龍獎 第二屆中華民國社區金獎優等獎 第二屆中華民國國家建築金質獎 第四屆中華民國科技建設建築人才金像獎 第七屆中華民國風雲企業及十大風雲人物獎
施鵬賢逢甲大學建築系學士 鼎泰營建機構董事長 逢甲大學校友會全球總會長 施鵬賢創立「鼎泰營造」,目前旗下擁有鼎泰營造、成中恆營造與鉅泰建設等三大事業體的全國性營建團隊。2010年更以金門縣大同之家榮獲公共工程最高榮譽之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第十屆公共工程「金質獎」之建築類優等獎。其餘建築成果獲得內政部-優良營造獎、公共工程-金質獎等二十餘座專業領域獎項肯定,經營成效卓著。施鵬賢校友,創業有成,熱心公益,關懷母校。其卓越之表現,足為逢甲人之楷模。
黃文彬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 文彬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1988~2019.07 台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局長2019-08~迄今 黃文彬是開業30年建築師,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博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曾任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台中市辦事處主任、逢甲大學建築系所兼任教授。 2012年以「臺中市北屯區大坑國民小學老舊校舍整建工程」及「水湳經貿生態園區開發願景館」榮獲台灣年度建設之最高榮譽-中華民國不動產協進會暨世界不動產協會台灣分會頒授國家卓越建設獎之最佳環境文化類公共工程類金質獎與規劃設計類公共工程類特別獎. |
圖解:系友蕭有志照片 版權:蕭有志提供
蕭有志畢業後於原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擔任設計師,後赴美Cranbrook Academy of Art進修獲建築碩士學位,於紐約Louis Braverman Architects離職後返台設立大合設計,倡議「大量交織」資源整合式設計,並返校授課。 其研究與創作聚焦在實驗性建築創作、游牧式建築、藝術策展以及非營利工作坊,目前為本系專任助理教授。個人網站www.yuchihhsiao.net 圖解:系友凌天照片 版權:凌天提供
凌天畢業後赴美國康乃爾大學進修,返國後於東海大學、實踐大學、成功大學、台中教育大學等校兼任,目前為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除設計教學外,並以大量的數據圖表從事台灣主要城市的規劃研究,也帶領多個設計工作坊,以創作挖掘在地性的織理,積極的從事城鄉研究。 圖解:系友莊豐賓照片 版權:莊豐賓提供
莊豐賓於本系入學前從事新聞業,擔任記者從事採訪工作。畢業後隨即創立清禾設計擔任主持設計師,開業二十年來作品屢獲多項重要獎項肯定,並返校協助大二設計課程多年。 近年於台東池上設立池上清禾,積極實踐農作與慢活的生活哲學。作品網站 http://www.chinho.tw/ 作品《牡丹清境民宿》奪得2008 TID住宅空間金獎 圖解:系友姚仲涵照片 版權:姚仲涵提供
姚仲涵本系畢業後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進修獲碩士學位,作品形式包含聲光裝置、聲響演出與音樂製作,透過光與聲音之間的呼應和對比,觸發觀者對自身體感的想像。 2005年開始從事聲響創作,獲臺北數位藝術節聲音藝術首獎(2008)、臺北美術獎優選(2017) 作品網站 http://www.yaolouk.com/index.html 圖解:系友吳耿禎照片 版權:吳耿禎提供
吳耿禎其創作奠基於紙材,關注於傳統民間與當代的交互可能,實驗出個人特質的演繹。另一方面,一直以來執行許多參與式計畫,是來自於生命與社會經驗的提問。大學畢業那年,獲得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獎助,前往中國北方高原,探索民間藝術。爾後,創作型態不拘,裝置、錄像、行為、亦時常跨足表演藝術合作。 2010年獲選巴黎CITE駐村藝術家,前往北極與瑞士鄉村探訪歐陸民間剪紙文化。同年獲得Louis Vuitton 藝術首獎,成為首位於Espace Culturel LV舉辦個展的台灣藝術家。2013與MeimageDance合作舞蹈作品《親愛的》,獲得第12屆台新藝術獎。2014年受邀為巴黎Hermes Petit h創作系列皮革與絲巾作品。 |
逢甲大學 建築專業學院學士班 |
實踐大學 建築設計學系(臺北校區) |
|
---|---|---|
多元能力 |
空間定向:能覺察環境、物體與自己的相對位置,辨別出方向、維度,想像物體在移動或重新排列後的外觀。
15%
遠觀細察:能在遠、近距離中能分辨、比較色彩差異,在不同光線強度下能觀察物體大小、距離、移動變化。
1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0%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5%
手工操作:能依據物體變化(如移動速度),快速地調整出肢體反應,或以運用手部與手指進行精細動作。
5%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程式設計:了解程式語法以及邏輯架構,撰寫、修改程式,開發並設計系統。
5%
|
資料準備中 |
性格特質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2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2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20%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2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20%
|
資料準備中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