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系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醫學系醫師組 |
長庚大學 醫學系 |
---|---|---|
所屬學群 |
醫藥衛生學群
醫學學類 |
醫藥衛生學群
醫學學類 |
所在校區 |
陽明校區 112台北市北投區立農街二段155號 |
校本部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259號 |
學系特色 |
本系培養具仁心仁術、終身學習、視野寬廣、關懷社會及多元發展潛力之醫師。此外尚有醫師科研學分學程,規劃了跨領域並統合大學與研究所課程的訓練學程;同時,招收跨領域生醫人才培育「醫師科學家組」,培養兼具臨床專業與科學研究能力的領袖;也招收具備研發創業能力之培育「醫師工程師組」,培養兼具數位醫療產業技術研發、創業及領導能力之醫師為目標。 |
本系以培養全人醫師為宗旨,擁有一流的教師、多元的課程、完善的設備以及充裕的教育經費。設有醫學人文科,人文與專業教育並重。臨床實習以長庚醫院為基地,擁有多樣充足的教學病例,豐富的教學資源及特優的學習環境。積極與國外醫學院建立教學及研究之合作關係,促進學生及教師之交流及成長。拓展學生國際視野,激發多元發展及主動學習精神,培養新時代一流的醫生。 |
學科意涵 |
醫學系: 透過學習醫學相關知識、技能、判斷以成為具有百分之百國際競爭力的稱職醫師。 |
培育臨床醫師及醫學研究人才的學系。畢業生有資格參加國家醫師執照考試。 |
學習方法 |
![]() 基礎臨床整合問題導向學習(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增加以臨床問題為基礎(PBL)、自我導引(self-directed)的學習方式,並整合基礎與臨床醫學課程、提早融入臨床醫學。 ![]() 課堂講授:課程包含數個學習區段(learning blocks),每一區段包含數週之授課及問題導向學習PBL病案討論,並且融入適度之醫病關係(Physicians and Society),以及段考測驗。講堂授課及實驗課程涵蓋各學習區段之核心概念, 作為瞭解臨床病案之基礎知識。 ![]() 自主學習:學習過程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深刻思考、團隊參與及分工。以訓練未來醫事人員終身自我學習、獨立思考及解決未來世界不可預期之問題的能力。 ![]() 醫師科研學分學程培育:批判性思考、實驗操作及閱讀文獻。 |
1. 課室教學: 大堂課或小班制教學,以老師課堂教學為主。 未上傳圖片 2. 小組討論與心得報告 就特定議題,同學分組討論。於課堂中報告心得,同時繳交書面報告。 未上傳圖片 3. 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透過問題或情境誘發學生思考,教師(Tutor)只扮演引導者(Facilitator)的角色,而並不積極的介入討論的過程,學生經由小組討論及自我導向研讀,達成教案學習目標。 ![]() 4.模擬訓練(simulation training) 在老師指導下,運用模型,模擬器, 甚至臨床情境,讓學生練習臨床技術,學生更可以小組方式演練模擬臨床情境的教案,演練結束進行回顧檢討及討論。 圖解:模擬接生教學 版權:長庚大學臨床技能中心 ![]() 5. 臨床實習 高年級學生進入醫院,參與醫療團隊,實習或在老師指導下執行醫療任務。 圖解:臨床教學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仁心仁術由醫學系培育,希望能收到富有終身學習態度,視野寬廣,能夠關懷社會,並具備多元發展潛力特質的學生。 |
注重團隊合作及多元發展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醫學系以臨床知能、技能為名,其中並以"人"為主體,補足了醫學人文素養。 |
1. 本系學生學習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知識,並實習臨床醫療技能,畢業生具報考國家醫師執照資格。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醫學系並非僅培育具國際競爭力的醫師,未來包含多種跨領域的職業選項,例如:從事臨床醫療工作、醫學研究工作、公共衛生或衛生行政領域工作、跨領域醫學生科工作。 |
本系畢業學生以從事臨床醫學(臨床醫師)或醫學研究 (包括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為職志。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大一大二醫預課程、大三大四基礎臨床整合課程、大五大六臨床實習課程。其中融貫醫學人文與倫理、醫師科研學程、溝通技巧。 |
本系學生學習內容包括醫學人文、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修業年限為六年,畢業後需要考取國家醫師執照,接著進入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兩年,再選擇專科的住院醫師訓練,一般為3-6年,之後才稱為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 |
補充提醒與說明 |
醫師工程師組: 以跨域雙專長課程為主軸 (交大校區2年+陽明校區4年) |
除修習本系六年學分取得醫學士學位,畢業後可考取醫師執照外之外,本系另可申請中醫雙主修或醫師科學家學程或連讀本校碩士、博士學程。 |
我的學系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醫學系醫師組 |
長庚大學 醫學系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特色課程 |
![]() 醫師科研學分學程醫師科研學分學程規劃了跨領域、跨系所並統合大學部與研究所課之綜合性訓練課程,提供學生多管道的學習訓練環境及研究的交流推廣。目的在提早培育醫學生獨立創新研究的能力,並以培育MD-PhD為具體目標。 ![]() PBL小組討論學習增加師生和學生互動的機會,經由腦力激盪,容易啟發創意,刺激學習慾望。小組討論強調團隊合作和溝通協調,才能充份發揮群組學習的效果,因此,學生不知不覺地培養了當代和未來醫師應具備的專業技巧和態度,包括主持、討論、摘要、發表、解說、溝通、協調等專業技巧,以及準時、負責、包容、傾聽等專業態度。 ![]() 醫學人文與社會及公共衛生課程為強調醫師訓練中之人文及倫理教育,培養醫學生終生學習的觀念,本系設計一貫的「醫學人文與社會」課程以強化醫師之專業道德倫理,並培育醫學生服務病患之精神。而各種社會因素如何影響群體與個人健康,亦是本系著重的要點,希望陽明所培育的醫師不只是治療個別病人的疾病,也能協助群體與社區預防疾病、促進健康。 基礎臨床技能訓練課程此課程乃是醫學生由校園進入醫院之前哨站,是一個正式接觸病人前之暖身課程,使用完整之課程/敎案設計和標準化病人之參與,讓同學在老師完整及標準指引下,濃縮紮實的由各種教案之演練把『身體診察、病史詢問及溝通技巧』一氣呵成的學習、準備好『病人照護』的『基本功』,縮短到醫院實習時適應之陣痛期。 |
初步見識醫院經由醫院實地參訪、導師指導、討論及同儕分享,協助低年級醫學生及早瞭解醫師工作內容及態度。此一課程可以於不同場域進行,諸如:門診、病房、手術室、科會議、研究室、與其他導師所建議的活動。並在期末透過同學報告,分享心得。 圖解:邀請臨床醫師講述醫師的專業生涯 版權:方基存醫師提供 未上傳圖片 醫療人文與臨床倫理醫學系四年級之醫學人文進階課程,旨在於培養醫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及臨床倫理思辨與決策能力。特色:一、兼顧人文社會科學與臨床實務,強化跨領域學科的整合。二、人文社會科學老師與臨床醫師共同授課。三、運用多元教學方式,從理論、實務與體驗等面向,鼓勵同學主動參與。深化概念分析、議題論述與問題解決的能力。 ![]() 臨床技巧與溝通(含實習)四年級醫學生接受許多的臨床技能銜接課程,如「臨床診斷學見習」與「臨床技巧與醫療相關系統整合課程」,藉由小組教學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接觸與熟悉包含身體檢查,檢驗判讀能力,無菌技術與非侵入性檢查與治療,這些項目以同儕學習或實際臨場學習為主,最終預期學生具備臨床基本技術的操作能力。 圖解:EKG教學 版權:長庚大學醫學系提供 未上傳圖片 醫院實習六年級醫學生即輪調臨床各科實習,稱實習醫學生。參與醫療團隊,在資深醫師指導下,實際照顧病患,學習初級臨床技能。 |
我的學系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醫學系醫師組 |
長庚大學 醫學系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系友生涯 |
![]()
陳威明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骨科教授 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 2020年亞太骨骼肌肉系統腫瘤學會主席 美國骨科醫學會國際會員 國際肢體保留協會會員 國際髖關節學會會員 台灣內科醫學會、中華醫學會、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台灣外科醫學會雜誌編輯委員 2001-2013:臺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骨折科科主任 2006-2008:中華民國關節重建醫學會理事長2012-2016: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骨科學科主任 2014-2015:北榮骨科部關節重建科科主任2015-2018:陽明交大醫學院副院長 2018-2020: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 2017/3~2022/: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 ![]()
謝世良M.D., National Yang-Ming University, 1984 D.Phil., University of Oxford, UK, 1992 中研院特聘研究員 第八屆永信李天德卓越醫藥科技獎 教育部第16屆國家講座 國科會傑出獎 第四屆宏碁基金會龍騰微笑得獎人 教育部第53屆學術獎 台灣醫學會杜聰明獎 第十八屆王民寧獎-傑出貢獻獎得獎人 第一屆陽明大學傑出校友 ![]()
王署君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 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 本院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科主治醫師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講座教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國際頭痛學會官方期刊Cephalalgia副主編 歐洲頭痛學會官方期刊Journal of Headache and Pain副主編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士 北榮神經醫學中心主任 北榮神經醫學中心中心副主任 北榮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科主任 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 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 亞洲頭痛學會ARCH (Asian Regional Consortium of Headache)主席 美國頭痛學會官方期刊Headache副主編 ![]()
陳亮恭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士 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博士 國立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 亞太臨床老年病學暨高齡醫學聯盟主席 台北中華醫學會副秘書長 台灣整合照護學會理事長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教授 行政院經建會法制再造工作圈金斧獎首獎( 國際老年醫學暨老年醫學會世界高齡研究卓越中心 行政院政府服務品質獎第二類行政規畫機關 生策會SNQ國家品質標章 國民健康署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典範獎 |
![]() 圖解:陳品元醫師 版權: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醫學研究發展部林口分部
陳品元 醫師畢業後於林口長庚醫院接受外科訓練,再陸續前往美國舊金山加大腦瘤研究中心及法國蒙特里耶大學學習兩年。專長為清醒開顱手術,微創匙孔手術,自然孔顱底手術,致力於新創腦瘤治療研發,腦部藥物遞送系統研究等。 曾任林口長庚神經外科主治醫師,現任基隆長庚醫院外科部部長,長庚大學教授。榮獲2015年第十二屆國家新創獎、2015年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腦瘤專題競賽「特等獎」、2018年長庚大學傑出校友、2019第十六屆國家新創獎臨床新創獎、 2021第十八屆國家新創獎臨床新創獎等。 ![]() 圖解:黃玉書醫師 版權:長庚紀念醫院版權所有
黃玉書 教授黃醫師畢業後於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完成專業訓練,2003年到美國Stanford進修,在睡眠大師Dr. Guilleminault教授的教導下,發表很多頂尖論文。對於猝睡症 (Narcolepsy ) ,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及 注意力缺損過動症(ADHD)的的學術研究及專業超越亞洲許多國家,與世界並駕齊驅。 現為林口長庚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及部主任、林口睡眠中心主治醫師及兒童睡眠醫學負責人。2016年第4屆國際兒童睡眠醫學大會( IPSA)主席。 未上傳圖片
洪嘉君 (科學家)洪嘉君校友2005年畢業後赴美進修,獲得 Johns Hopkins 神經科學博士,一直從事systems neuroscience, deep learn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相關研究。 洪嘉君 (Alden hung MD,PhD) 博士畢業後,先後於NIMH, NINDS 擔任Research Fellow,因表現優異,被延攬至 Google Deepmind (AlphaGo的研發公司),目前在Isomorphic Labs擔任Senior ML Researcher。 未上傳圖片 版權:長庚大學校友總會
黃宇軒 醫師長庚大學第16屆傑出校友 https://cguas.cgu.edu.tw/var/file/50/1050/img/2062/665671034.png 黃宇軒醫師,在眼部手術方面的開發與改良,有目共睹,成就非凡;而所帶領的研究團隊也屢獲佳績。他們是台灣首次將擴增實境技術運用於顯微手術模擬訓練的領航者;同時也是全球第一套擴增實境白內障手術訓練系統的開發者,這對於新進醫生練習眼部手術模擬的輔助技術而言,助益匪淺,對台灣眼科醫界的貢獻良多。 |
我的學系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醫學系醫師組 |
長庚大學 醫學系 |
---|---|---|
多元能力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5%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5%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5%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5%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5%
空間定向:能覺察環境、物體與自己的相對位置,辨別出方向、維度,想像物體在移動或重新排列後的外觀。
5%
同時多工:能同時接收多個訊息,切換心力在不同的訊息組合。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手工操作:能依據物體變化(如移動速度),快速地調整出肢體反應,或以運用手部與手指進行精細動作。
5%
遠觀細察:能在遠、近距離中能分辨、比較色彩差異,在不同光線強度下能觀察物體大小、距離、移動變化。
5%
聽覺辨識:能在有干擾的情況下專注於聲音來源,分辨音調、音量,並將不同強度的聲音轉為可辨讀的語句。
5%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5%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5%
運作分析:分析特定需求並規劃合適的運作流程,運用技術調整、組裝、設定設備,讓設備及系統正常運作。
5%
程式設計:了解程式語法以及邏輯架構,撰寫、修改程式,開發並設計系統。
5%
|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5%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15%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0%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10%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同時多工:能同時接收多個訊息,切換心力在不同的訊息組合。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
性格特質 |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2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20%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15%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5%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15%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15%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0%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1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10%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10%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1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1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10%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10%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1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10%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