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學習成果作品呈現建議(七)—課程學習成果常見QA(之二)
2022/3/30
教育部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作伙學
累計觀看次數:16,980 次
◆上一篇:課程學習成果作品呈現建議(七)—課程學習成果常見QA(之一)
Q7:學習歷程自述怎麼寫?
A:申請入學時,每位學生每個學系可以勾選三件課程學習成果作品和十件多元表現作品提交給申請的學系,並撰寫「學習歷程自述」。在學習歷程自述中應解釋勾選這三件課程學習成果作品的原因,說明自己想要用這些作品組合,展現出個人在這三年什麼樣的學習經歷以及個人的特質能力,並適度和申請動機連結。
為確保上傳資料真實性,教育部目前規定學習歷程檔案作品上傳到系統平台後不得修改。對此,有些高中學生及家長會擔心如果志向未定或是志向轉變,有些上傳作品如果和之後申請的校系沒有直接的學科知識對應,會不會造成申請的不利。這兩年審議的討論都得到類似的共識:提交勾選作品,不需要都跟申請科系有學科知識上的對應。重要的是,應該透過學習歷程自述這樣一個回顧性的個人敘述,清楚說明自己高中三年來的累積或探索,與學系重視的特質和能力的關聯,並以勾選的課程學習成果、自主學習計畫和其他多元表現項目,作為展現能力與特質的例證。
Q8:如何將高中三年(或是跨學期)的學習歷程在單份作品展現出來?
A:如果是同科目、具連貫性的課程,可以在後續的作品中,將以前的作品或是心得反思當作附錄,說明不同時期的進步,呈現出成長的軌跡。如果是無連貫性的課程,也可以放上不同的檔案做比較,說明自己在素養能力方面的提升。這些都是目前高中端實際嘗試過的做法。要注意的是,想要在單份作品中呈現跨學期或跨學年的內容,應該要思考想要重點呈現的內容,避免篇幅過長與雜亂。
(二)格式篇
Q1:將課堂報告作品整理成可以上傳的「課程學習成果」,有什麼重要的原則嗎?
A:課堂報告與學習歷程檔案標準不同,需要經過額外的整理。兩者有一個基本的區別是,課堂報告是講給老師、同學聽,或寫給任課老師評閱的;而課程學習成果則是要給審查教授看的。製作學檔時,不能預設教授了解課堂進行的方式,或是課程中習得的專有名詞(例如湯瑪森物品、ORID法、STAR)等等,要補充這些專有名詞的涵義,讓審查教授能掌握作品內容。另外,課堂口頭報告的簡報檔會輔以口頭說明,可以使用圖像化的方式呈現,文字也相對簡潔,但在沒聽到口頭說明的閱讀者看來,卻容易毫無頭緒。因此,口頭報告的簡報檔、團體報告也不能直接上傳,需轉換到閱讀者的立場,不只要加上課程和動機的說明,讓閱讀者了解作品的脈絡,也想想看形式該如何呈現、加入哪些說明,才能讓大學端更認識作品的內容。
舉例來說,像這份作品如果只放上四張簡報檔,未附上其他的說明,就無法知道他最後的成品是一本旅遊小書。較適當的呈現方式是在作品前頭說明整堂課最終是要產出一本手冊,旨在介紹曼谷的景點與美食,規劃一條旅遊路徑,吸引旅客前往泰國遊玩。
圖7、「曼谷遊」作品
Q2:一份理想的課程學習成果,頁數要有幾頁?
A:作品內容在精不在多、重質不重量。只要能夠掌握標題、摘要、作品說明、內文、心得反思的基本架構,注意內容的完整度與邏輯性,資料避免過於龐雜或未經整理,即是一份好的作品。篇幅則會因為作品類型、主題、格式排版而有所差異,但盡量控制在10頁以內為佳(不含附件),若有長篇幅的需求,建議放上目錄索引與頁碼以供審查教授參考。篇幅過長的課程成果作品(如專題報告或小論文),可以依照上述的基本架構重新整理,把原來的作品當作附件。
Q3:有建議的格式排版嗎?
A:格式、排版、整理方式極為多元,建議同學以能清楚呈現重點為原則,試著站在審查教授的角度思考,並自我檢視作品的易讀性。注意字體大小、行距、顏色選擇、段落對齊、圖表位置、標題結構等細節。標註的重點不宜過多,否則容易干擾讀者閱讀。
舉例來說,這份作品在呈現資料來源時,在同一個頁面就有7個顏色,4種字體大小,雖然試圖想要區分重點,但稍嫌複雜了些。
圖8、「獨立研究報告」作品
Q4:照片圖片怎麼放才好?
A:適度在正文中融入照片、圖片,能夠讓作品更生動,但要注意插入圖片之餘,必須附上簡短說明,描述圖片欲傳達的內容。舉例來說,這份作品就用每張照片下方用5-10字,說明銀鏡實驗的步驟,帶領讀者認識實驗現場。
圖9、「眼鏡實驗」作品
Q5:影片、網站連結教授會看嗎?放QRCODE適當嗎?
A:參與審議活動的大學教授,多數肯定影片、網站連結能夠增加作品的豐富度。不過,卻也指出影片、連結需要適度融合正文,避免整份作品只有一段網址,這樣的做法會讓審查教授毫無頭緒。建議除了附上網址,也可以事先在作品中「主動」說明希望教授從影片中看到什麼、哪個片段才是亮點。另外,若影片是團體口頭報告,也要預先說明幾分幾秒開始是自己。
作品以QRCODE呈現固然顯眼,但「一定要」附上超連結網址,教授才能在電腦閱覽你的精彩作品!除此之外,還需要特別注意連結的有效性。這個部分可以善用網頁的無痕模式功能,檢查作品公開的權限範圍。
舉例來說,同學在課程中製作了一個關於轉型正義的公民DJ節目,除了放上QRCODE與連結吸引教授目光外,也放上影片的截圖與說明,凸顯影片在這份作品中的重要性。
圖10、「轉型正義DJ稿」作品
圖11、在Google Chrome中開啟無痕式視窗的位置
結論
課程學習成果呈現的形式百百種,內容也會因為課程設計、主題挑選、科目而有不同。團隊除了回答審議現場參與者經常提出的困惑外,也統整了作品常見的問題,並分析了不同身份的參與者的問卷調查,分別從呈現內容、呈現格式兩個部分給予建議。一份理想的課程學習成果作品,基本上應該要有標題與姓名、摘要、作品說明、正文、心得反思五個部分,呈現內容必須經過重新整理,著重在學習過程與一般性素養能力,以具體事例舉例說明,在作品中凸顯自己的獨特性。每位同學做出來的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重點是要忠實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從中檢視自己的成長與收穫。
(本文為合作轉載邀請,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原文轉載自「作伙學」官方網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