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open day

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

課程學習成果作品呈現建議(七)—課程學習成果常見QA(之一)

2022/3/30

教育部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作伙學

累計觀看次數:12,895 次
課程學習成果作品呈現建議(七)—課程學習成果常見QA(之一)

在110年五十場審議活動中,參與者深入地討論課程學習成果的呈現方式外,也請高中老師、高中同學彼此分享已經上傳至檔案平台的作品。活動蒐集到超過六百件課程學習成果作品,其中包含學習單、實驗記錄、課堂活動成果、專題報告、實作作品、綜整式學習紀錄等等,呈現形式非常多樣,作品內容也因為科目、課程類型而有所差異。作伙學團隊整理了審議現場參與者經常提出的困惑,以及作品常見的問題,分別從呈現內容、呈現格式兩個部分回答大家的疑問:

(一)內容篇

Q1:學習筆記可以上傳嗎?學習筆記怎麼寫?

A:學生在生物課做的細胞核筆記、國文課在課本中做的註釋釋義、英文學習筆記,究竟適不適合作為課程學習成果上傳?參與者認為,這必須取決於內容的豐富度。同樣是課堂筆記,但每個人呈現的內容與寫法都不太一樣,部分作品僅掃描課本頁面,或是上傳的學習內容僅是老師抄寫在黑板上的補充,但也有同學自己做了許多延伸,額外找學習的資源,呈現多面向的學習紀錄。相較之下,後者的內容就更為豐富且完整,也更適合呈現出個人的能力與特質。因此,若要上傳學習筆記,建議同學可以針對學習內容進行延伸應用,或是補充自己還透過什麼方式理解這個單元或主題。

Q2:心得收穫怎麼寫才具體?

A:避免只有情緒或感官上的敘述,像是「我覺得很棒、很開心、收穫良多……」,也不要只以「我學到了……」這樣的敘述一語帶過,應該要明確說明因為經歷了那些事件,做了哪些努力,才有什麼樣的收穫,在哪部分的能力上有所增長。

這位同學描述學習收穫的方式,並不是用一句「學習完這堂課,我覺得自己收穫良多」帶過,而是以具體的事例,反思最初在問卷表單的設計上不夠周延,沒有考慮到受訪者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立場,並且在統整時過度詮釋問卷結果,加入太多個人想法,去推論受訪者有不同立場的原因。

圖1、「校訂專題報告」作品

Q3:學習過程與成果的比例該如何拿捏?

A:相信許多人都有著上傳的容量、篇幅有限,該如何拿捏過程與成果比例的困惑。呈現學習的過程與心得收穫固然重要,但是還是建議要附上成果作為佐證,如此才能提升所述內容的真實性。

舉這份作品為例,同學認為自己在製作這份傳染力報告的過程中,學到如何統整網路資料,但他並沒有附上完整的報告內容,審查教授無法從兩張小縮圖看到他是否良好的彙整資料。

圖2、「地理學習紀錄」作品

Q4:怎麼寫反思心得比較好?

A:剛開始準備學習歷程檔案時,老師可以試著先用制式的表格做引導,再慢慢讓同學尋找自己慣用的形式。老師可以規劃學習單公版,透過架構引導學生進行漸進式反思;學生也可以自行製作自我檢核表格,用易瞭的方式呈現學習收穫與反思,最後在沒達成的目標的項目上加以解釋。

舉例來說,這份作品透過公版Q&A的方式,依序說明做了哪些工作、遇到的困難與解方、反思自己的優缺點、學習收穫等,將反思心得所需包含的基本內容具體地呈現給審查教授。

圖3、「社交焦慮症報告」作品

反思心得不單單是讓你抒發心得感想,同時也能從中展現出你的「獨特性」與「素養能力」,像是陳述個人的分析或見解,一方面可以讓教授看見你的獨特性,同時也能呈現邏輯思考的能力。

但如果你還是不太確定自己的作品適合放入哪些項目的話,「學習收穫」、「遇到的困難與解方」、「對自己的具體影響和轉變」是大多數教授會看重的項目,而若你的作品是心得評論、針對特定主題的探究成果,又或者你對該課程、單元的主題特別有感觸,則可以再加入「個人的分析或見解」與「延伸學習或未來發展」,如此一來便能夠寫出一份獨一無二的反思心得。

當然,也不是上述所有項目都一定要寫進反思心得中,可以衡量自己的作品性質,以及想要呈現給審查教授看到什麼樣的內涵與特質,來決定要放入哪些要素。

Q5:擺放在架構中不同位置的心得反思,在寫法上有什麼參考範例跟具體建議?

A:我們根據會議的討論紀錄,整理了三種心得反思的編排方式,供同學們參考。

•「放在開頭」:一開始就摘要整份報告所欲傳遞的重點,強調透過作品所習得的學科知識、素養能力。在前面先加一段心得總結課程學習後的成長,可以讓教授不用特別去找學生想展現的能力,不過要特別注意,在放上反思心得之前,需要將題目的動機和作品的主軸介紹清楚,否則容易使審查教授因搞不清作品內容而感到困惑。

這是一份探討女性在政治場域中所面臨的困境的報告,作者在開頭便加入了摘要和動機,清楚交代作品脈絡後,再透過心得反思點出自己從這份報告中所習得的素養能力、困難解方與延伸建議,讓審查教授能快速抓到重點。

圖4、「女性從政困境報告」作品

•「中間鋪陳」:若是作品多主題的綜整,或有分成好幾個階段或步驟,可以在各段後面補充自己遇到的困難、制定什麼樣的策略去解決,階段性的去鋪陳製作的心路歷程,最後在結尾加入對整份作品的心得反思作為總結。舉例來說,這份生物科多元選修生的綜整中,作者將製作過程分為多個階段,包含:資料蒐集、線上討論、插圖繪製、成果發表等,並在其中適度加入在該環節所遇到的困難與解決方法,心得則聚焦在不同階段的學習收穫與自我省思。

圖5、「溶瘤病毒療法報告」作品

•「放在結尾」:放在結尾的優勢在於它符合一個正式研究報告的邏輯脈絡,並且在瞭解整份作品的動機、過程之後,再閱讀反思心得會更有共鳴。像是這份公民行動方案作品,前頭先說明行動方案的發想緣起,接著解釋擬定訪綱與實際訪談的過程與內容,最後才放上個人整學期的心得反思,並在反思中與前文做呼應,既加強整份作品的邏輯,也提高了心得收穫的可信度。

圖6、「DFC行動方案」作品

Q6:上傳作品時填寫的百字說明要注意什麼?

A:每一份課程學習成果作品在上傳學習歷程檔案平台時,都可以撰寫100字內的簡介。百字心得是要向審查教授介紹這是一份什麼樣的作品。撰寫心得時,可以想想看教授為什麼應該要點開這份作品,這份作品對你而言的意義是什麼?又如何能夠幫助教授認識自己?

百字心得與正文首頁的摘要有類似的功能,但不建議省略任何一個。可以把百字心得想像成正文摘要的精簡版,但如果只寫出「這是公民與探究成果作品」,解釋是哪一個科目的作品,顯得過於簡短,不容易吸引教授點閱。由於字數相當有限,審議討論建議應先寫出作品的主題或是課程單元,再放上想讓審查者瞭解的重點,可以是探究的發現、自己的想法,或是在素養能力的增進等。至於如何發想主題、過程遇到的困難解方,以及更具體的學習收穫等,需求較多敘述的重點,則可以放在作品的摘要或心得反思中說明。

(本文為合作轉載邀請,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原文轉載自「作伙學」官方網站文章

◆下一篇:課程學習成果作品呈現建議(七)—課程學習成果常見QA(之二)

話題類別:看看別人怎麼做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