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

課程學習成果作品呈現建議(五)—六大作品類型的呈現建議(之五)

2022/3/30

教育部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作伙學

課程學習成果作品呈現建議(五)—六大作品類型的呈現建議(之五)

◆上一篇:課程學習成果作品呈現建議(五)—六大作品類型的呈現建議(之四)

(三)實驗紀錄

實驗紀錄基本上是自然科的課程才會作的課程學習成果。一份完整的實驗紀錄,內容應包涵實驗目的、原理、器材、步驟、數據、實驗結果與討論。雖然內容看似明確且有跡可循,不過團隊仍舊整理出幾個實驗紀錄的呈現經常會有的問題,供同學與老師們參考。

比較常見且嚴重的問題是實驗紀錄中缺少實驗數據,以及實驗的結果與討論。同學花了很長的篇幅說明實驗使用的器材,列出實驗的步驟,卻沒有針對實驗的數據進行有條理地分析,解釋實驗結果如何能夠回答最初的研究問題。例如:有學生操作層析實驗,雖然有完整說明實驗原理與步驟,然而結論只寫了藍、黃、橘三色析出的高度不同,沒有列出三色的高度各是多少,也沒有分析討論可能的成因,看不出學生究竟有沒有理解實驗的用意。

較好的做法是像下面這個例子,這位同學想要瞭解陀螺半徑、轉軸長度及重量三變因對陀螺轉動時間的影響,其結論呈現了完整的數據表,以及簡單的推論說明,不僅可以讓人明確瞭解實驗的成果,同學也學會了「重心」是保持陀螺平衡的重要因素。

圖24、「陀螺實驗」作品

 

實驗紀錄的另一個常見問題,與學習單的問題類似,是該怎麼在實驗中展現個人獨特性?實驗設計主要分成兩種類型:第一種是複製實驗,老師會指派要複製的實驗,期待同學能夠親自體會做實驗的樂趣,在過程中學習邏輯推理的能力,同時也能夠加深對概念的理解。第二類則是給學生一個探究式的問題,像是「怎麼樣能夠讓陀螺轉得更久?」讓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不斷嘗試與修正,尋找可能的變因。

以學生的自主性而言,後者會比前者更多一些。不過,這不代表複製實驗就不能是一份好的課程學習成果,同學可以重點描述在複製實驗時遇到的困難,以及一些預期之外的發現,或是呈現實驗結果如何幫助自己學習抽象的概念,甚至實驗之後做更多的延伸學習,這些都可以是展現個人獨特性的好方法。舉例來說,這個實驗雖然只是根據課本內容粗萃取香蕉的DNA,但複製實驗的過程中卻引發了同學對酒精濃度是否會影響萃取量,以及轉換萃取對象的好奇,查找資料後也做了延伸的實驗,大幅加深了他對DNA原理的認識。

圖25、「DNA萃取」作品

 

最後,實驗紀錄與其他課程學習成果相同,一樣要經過整理再上傳。如果一學期中做了多個實驗,建議可以挑選印象最深刻、收穫最多的幾個實驗,深入呈現彼此間的關聯。例如,A與B實驗都讓自己更加理解溶液的特性、B與C實驗則能夠提升對實驗器材的認識。相反的,若是實驗之間彼此沒有關聯,則可以改為強調挑選特定實驗呈現的原因。這位同學在前言中提到,他從眾多自然探究與實作課程的化學實驗中,選擇「彩虹玻璃管」為整份作品的主軸。雖然補充了課程的脈絡,但比較可惜的是,同學沒有進一步說明選擇這個實驗的原因。

圖26、「彩虹玻璃管」作品

 

簡言之,實驗紀錄較好的呈現方式,應在作品開頭摘要說明想要呈現的重點、解釋課程與實驗的關聯,以及對應到的原理概念,讓教授快速掌握做這個實驗的用意。放上做實驗的過程時,也要注意實驗設計的合理性、步驟間要有邏輯、實驗結果推論要嚴謹。實驗紀錄的呈現格式也很多元,部分學生會將手寫的紀錄,掃描或拍照後上傳;部分學生則會將實驗紀錄轉換為Word檔或簡報檔,無論怎麼呈現,都要注意作品的易讀性與完整性。只要注意以上幾點,實驗紀錄也可以是精彩的課程學習成果。

 

(本文為合作轉載邀請,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原文轉載自「作伙學」官方網站文章https://www.108epo.com/results-detail.php?Key=31

話題類別:看看別人怎麼做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