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學習成果作品呈現建議(五)—六大作品類型的呈現建議(之一)
2022/3/30
教育部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作伙學
根據審議會議參與者所帶來共600多份的課程學習成果作品,作伙學團隊大致將其區分為六大類型,分別為:學習單、課堂活動成果、實驗紀錄、實作作品、專題報告(包含小論文)與綜整式學習紀錄,在本文將介紹上述六大作品類型中的前三類:學習單、課堂活動成果、實驗紀錄。
一份作品的理想架構應包含:標題與姓名、作品摘要、脈絡性的作品說明、作品的製作過程與成果,以及心得反思,內容也應該充分展現出學生的素養能力、學習過程、獨特性及真實性。而不同的作品類型,在內容及架構上有各自經常缺乏的部分,使得作品呈現不夠完整,造成閱讀理解的困難,也可能無法彰顯作品的特色。
因此,接下來我們將分別針對六種作品類型,逐一說明每一種作品類型可能的呈現樣貌,以及製作時需要注意的細節,幫助高中的同學、老師更了解課程學習成果可以怎麼做。
(一)學習單
學習單是教師出題、學生填答的問答題組,老師的引導性通常較強。學習單依照題目設計的不同,大致分為三種:一種是有標準答案的重點型學習單(含填空題),目的在幫助學生釐清基礎的觀念與知識,教師設計部分課程內容,待學生填答。例如這份學習單(圖1),老師希望同學認識生物科DNA轉錄與轉譯的概念,因此出題請學生填顯的結果。
另一種延伸型的學習單,是要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針對主題進行延伸學習,又或是撰寫個人想法、心得反思、學習收穫等。像是老師在這份學習單(圖2)中,請學生以自己的家族為主題,尋找家族的三張歷史照片,說明照片的歷史故事。這類學習單學生的回答通常是開放式的,沒有標準答案。第三種則是綜合上述兩種題型的混合型學習單,增加學習單題型的豐富度。
重點型
圖 1、「分子生物學習單」作品
延伸型
圖 2、「家族史」作品
也許會有同學或老師擔心,相較於專題式報告、小論文,學習單能夠呈現的內容較為單薄,但若整理得當,學習單也能夠是一份理想的課程學習成果。團隊整理了學習單常見的四大問題與建議,供高中端參考:
1. 學習單怎麼呈現過程
在課程學習成果中呈現學習過程與素養能力是普遍的共識,不過同學們可能會好奇:「單純放上學習單,是否就算是呈現了學習的過程」。事實上,除了放上學習單,同學們還可以補充說明回答問題的過程,包括運用了哪些資源、找了什麼樣的資料、複習哪些原理、與哪些人討論問題,這些都是很好的呈現方式。審查教授也可以從中看到同學們蒐集資料、詮釋資料等等的素養能力。另外,如果同學們在回答學習單的問題後,得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收穫,或是引起了自身對其他議題或概念的好奇,也可以進一步延伸學習的過程,向大學端展現個人的學習熱忱與應用延伸。
像是這份學習單雖然是老師出題,要求同學們去尋找新聞報導,分析當中的社會議題。不過,同學卻提到自己過去習慣以網路媒介接收資訊,無從取得紙本報紙。卻在找尋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公共圖書館會保留一個月內的報紙供民眾免費索取,意外的在回答學習單的問題之外,有了另類的收穫。
圖 3、「時事觀察單」作品
2. 不分類型,缺標題、摘要與脈絡
同學在製作課程學習成果時,要注意學習單是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通常只會有特定單元的標題,不會有完整的作品資訊與說明簡介,像是課程的名稱與標題很容易被遺漏。因此,建議同學在上傳的作品中,補充說明課程的規劃,以及學習到的內容,讓審查教授快速認識這份學習單產出的脈絡。再者,同學也可以用一至兩頁的篇幅,簡單摘要自己想要凸顯的能力或特質。切記不要把學習單不加整理和說明就直接上傳,這樣通常難以呈現脈絡性和學習的過程。
像是這位同學不但放上課程的名稱,也說明整份作品是合併了多份時事觀察學習單,並有效提升自己的公民素養能力。這有助於審查教授快速認識課程與作品的脈絡。
圖 4、「時事觀察單」作品
(本文為合作轉載邀請,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原文轉載自「作伙學」官方網站文章https://www.108epo.com/results-detail.php?Key=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