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

學習「如何學習」(下)

2025/9/5

國立宜蘭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曾國鈞助理教授

學習「如何學習」(下)

上一篇:學習「如何學習」(上)

 

如何增加學習力?

  筆者認為學習力可以被拆分成觀察力、聯想力以及表達力,只要將這三種能力練習起來,則可以擁有強大的學習能力,因為這三種能力能夠幫助你開啟自我學習的正向循環,能夠讓你有能力自己找出問題及相對應的答案,甚至不僅是找到答案,而是進一步想出答案,擁有創造知識的能力。

觀察力:「觀察的角度,決定思考的深度與廣度」,這是筆者自己下的標語。從小到大我們已經被一些制式化的框架所制約,但卻不覺得自己已被制約,反而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所以不會去注意到生活周遭一些矛盾的點,故常常沒有辦法有新的想法及觀點。筆者最常跟學生舉的例子是火車鐵軌旁的碎石,筆者小時候常常被宣導不要在鐵軌旁邊玩耍,更不要把鐵軌旁的石頭放到鐵軌之上,這會導致火車翻覆,但是問題來了,為什麼明明擔心石頭被放置到鐵軌之上,卻讓鐵軌旁邊都充斥的石頭? 這不是在引誘人犯罪嗎?然而,鐵軌旁的石頭可是有大用處的,可以大量降低火車行進過程中所產生的震動和壓力,以及增加排水能力,讓鐵軌上不容易積水,也可以擔任地面與鐵軌之間的緩衝,使得鐵軌不易移位等等。當你能夠逐漸觀察出生活周遭的矛盾或者奇異之處,則更能夠進一步探索這世界背後的本質,也可以獲得與他人不同的切入點與思考點,讓你具備不同的思維。

聯想力:在此處,筆者認為聯想力是串聯起腦袋中所有知識的力量,並不是只是簡單的聯想到一層關係而已,而是能將萬物串起的能力。賈伯斯說「Connecting the Dots」,並用故事告訴我們他當年旁聽了書法課程,當時只是喜歡書法的美感,也沒有去想有什麼用處,但是之後創辦蘋果電腦之後,才將此次的經驗應用來創造蘋果電腦的字體,並且讓蘋果電腦擁有當時最美的字體。賈伯斯將自己人生的經歷串聯起來解決問題,這個看似簡單,但實際上並不容易做到,因為我們都不習慣這樣的思考方式。

我再舉個例子,常常聽到文史不分家,文學跟歷史是互相交織的,不同的朝代與人文互相交互影響,造就出不同風格的穿衣、習俗、飲食以及文學樣態等。但其實各個學科,如歷史跟地理也都是互相有關聯的,譬如有兩個國家,其中一個國家在水源處的上游,如果要築水壩的話,免不了又要跟下游的國家有所摩擦,開始就會有交織的歷史關係。另一方面,數學為科學之母,科學相關的學科本身也都是彼此具有關連性,但大多數的學生仍將各個學科單獨拆開學習,很難發現其中的關連性。因此我們要調整自己的思考,讓自己習慣於每碰到一件新的問題或者是吸收一個新的知識時,都需要與腦袋中既有的知識做串聯,藉由質疑、理解,乃至接受該知識,並且發揮畢生所學來解決問題,如此才能反覆地練習聯想力。

表達力:「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思」,筆者相信大多數的學生都有這樣的經驗:即使腦袋裡有想法,但沒有辦法很好地把想法表達出來,即便能講出隻言片語,也很難有完整的陳述。應該也有腦袋中好像有某種一閃而過的想法,但是總是無法將其具體化地敘述出來,甚至過一下後這種靈光一閃的感覺就消失了,再也無法抓到該想法。甚至是常常聽不懂或看不懂老師或書上的知識,也沒辦法說出到底哪裡不知道,導致難以針對不懂的地方繼續深入鑽研,更無法進入獨立學習的正向循環之中。這時需要結合觀察力、聯想力與表達力的訓練。事實上,只要每次都嘗試講出為什麼——為什麼你會有這樣的想法?這是從什麼經歷或經驗而來?之後再嘗試反覆修正,就可以慢慢讓腦袋中的想法越來越具體,並且可以越來越命中問題的本質。即使投出擦邊球,只要有每次都有經歷反省與修正,也會慢慢越接近中心,並且往後能更有機會命中紅心。

 

領悟與體悟

  本篇文章說了這麼多,最後,筆者想最後問各位這個問題:「你認為『領悟』與『體悟』的差別是什麼?」

  「領悟」是說你想通了,或者是你聽懂了,筆者這麼長篇大論,相信各位都有所「領悟」,但是「體悟」呢? 「體悟」是身體的感受,通常難以言喻及表達。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真理就像明月,而文字像指著月亮的人。」因此筆者說得再多,也只是盡量用語言去敘述我所認為的真理,還是需要各位讀者真的親身經歷一回,才能夠將領悟轉變成體悟,以後遇到類似的事件時,各位才能「自己」反應並知道如何應對。

 

(本文為合作邀請,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話題類別:同系不同樣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