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

學習「如何學習」(上)

2025/9/5

國立宜蘭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曾國鈞助理教授

學習「如何學習」(上)

學習如何學習

  在這快速變遷的時代,唯一不變的事情是這個世界總是在改變。因此筆者想給高中生的建議,已不是具體的「學習活動」的投入,即並非做了什麼表面上的事情來去累積技能能力,而是希望讓大家學會抽象思考,並且有辦法將其方法變成是種思維方式,將其套用到所有面臨的事物之上,來快速學習並理解事物的本質,達成自我學習的目的。如此才能夠以不變應萬變,以後也不需要總是在詢問他人,因為你將有能力具有主見進行分析與判斷。趁現在,在學校階段嘗試犯錯及改錯,盡早學習如何學習,之後將不會懼怕任何事物。筆者想藉由一些觀點的切入來慢慢訴說我的看法,並且後面具體將學習力拆解成其他的組成要件,讓同學們可以更具體的嘗試不同的訓練,來達成提升學習力之目的。

 

論自我學習

  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一個疑惑,為什麼你學校的老師總是可以教導你最新的知識?又或者是老師們可以觸類旁通,並深入淺出的解釋或教授你不同的知識?這應該會讓各位疑惑,老師們是從以前就在接觸這些領域嗎?這種現象在大學老師的身上尤其明顯。其實這是因為大學的老師們幾乎都經歷過這種探究真理並創造知識的訓練,所以具備優異的自我學習能力,在有需要的時候可以觸類旁通,快速學習不同的知識,並且變成該領域的專家。而既然這是可以透過訓練來達成的,我們就來進一步探索其組成之要件,並且嘗試經歷這一切,希望各位也能慢慢具備相同的能力。

 

論思維能力的重要

  常聽到新聞,某某人的智商跟愛因斯坦一樣,他將來一定很有出息,並再回過頭來看看自己,可能會覺得自己學習的速度都很慢,一定是自己智商不足,測完智商也不是特別突出後,就開始自我否定,認為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之後就拒絕思考與學習。但在筆者看來,我們可以用電腦科學中的CPU跟演算法來做類比:一台電腦要真正的快速執行一件工作,CPU當然佔了關鍵因素之一,但事實上最重要的是演算法,即便CPU很高效,但在之上執行一個沒效率的演算法,還是會導致整體效能的遲緩;另一方面,即便一個較差的CPU,但在之上執行一個很有效率的演算法,則整體效能還是會十分優異。從CPU與演算法的例子對比到人腦運作,則是一開始生長的腦,這是出廠設定,一出生就已配置好了,幾乎不可能升級及修改,但實驗表明,大家的智商其實都足夠用,比較高智商的人就像擁有比較快的CPU,思考和理解都比較快速,不否認真的有人的智商一出生就比較高,這一類的人也比較容易學習及進入狀況;而另一方面我們將演算法對應到人的思維能力,你有機會可以逐漸訓練思維能力,之後會逐漸發現想得比別人多、比別人廣,並且比別人還要通透。

  這樣的情況就像目前的AI發展一樣,這幾十年來,因為硬體和分散式架構的改良,使硬體增加了不少效能,但同時AI演算法經過改進,在特定的問題中甚至可以提升更多數量級的效能,才使得目前的AI模型可以更加的複雜,並且更符合真實世界所使用。因此我們應該重新不斷的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這將改變我們對所有事物的應對能力。

 

天賦是最重要的嗎?

  我們時常聽到,「做一兩次都失敗,我一定沒有天賦啦!」、 「他能做得這麼好,一定是這方面的天才,但我沒有天賦,我一定做不來。」 等自我放棄言論。但筆者認為天賦雖然是最後能在某特定領域有所突破的關鍵因素之一,或者是加速學習一件事情的因素之一,但並不是能不能做好一件事情的絕對因素。只要透過大量練習,挹注大量的努力,即便普通人也可以到達專家的程度。

  我想以一些實例來讓大家反思看看:相信大家都知道彭于晏這位演員,並且也看過他所主演的許多電影。在看一些需要特殊技能的電影時,讓我不禁想問彭于晏是全能的天才嗎? 這種人真的存在嗎? 舉例來說,彭于晏在2005年拍攝「海豚愛上貓」前就考到海豚訓練師資格;拍「聽說」時,刻意練習了3個月的手語,其練習的癡迷程度,是都比到手抽筋的情況,並且已達到可以真正與聽障人士交流的程度;拍攝「翻滾吧!阿信」時,彭于晏花了2,800個小時在苦練體操,以至於在劇中的體操表現,會讓你以為他真的是從小在練習體操,很多困難的動作,連體操選手都大加稱讚;拍攝「破風」則是每天花11個小時在進行魔鬼訓練,最後導演也說,幾位演員的程度是可以真正比賽的水準。因此筆者想告訴各位,如果自己需要某種技能,只要付出大量的心力與努力,終將可以到達一定的水準,彼得.杜拉克曾說:「時間花在哪,成就就在哪。」因此不要再自我否定或被別人否定,從而錯過機會。

 

最好的老師是?

  常常學習不好的時候,都是將責任怪罪到老師身上,認為都是老師教不好,並且總是喜歡到外面找教得好的補教名師進行補習,造成課業壓力變得更沉重,扼殺學生的學習熱誠,因此也常常自怨自艾,總是祈禱自己碰上好的老師。但我們回過頭來看「教學」這一詞,教學並不是只有強調「教」還需要「學」,即便老師使出渾身解數,幽默風趣、鉅細靡遺、深入淺出,總也還是有學生聽不懂,或甚至根本不聽教學,以至於總是在無效教學,因此只有把這兩件事情都做好,或者互相彌補,才能把學習這件事情做好,而學生的「學」也佔了很大的一部分。即便再好的老師,陪伴的時間也十分有限,學生自己才知道哪裡不懂,並且只有自己才能夠陪伴自己一輩子,將教與學都融合在自己身上,透過自己找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才能真正進到學習的循環之中。 

 

繼續閱讀:學習「如何學習」(下)

 

(本文為合作邀請,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話題類別:同系不同樣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