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

社會心理是諮商輔導的基石

2025/9/5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主任 張志堯副教授

社會心理是諮商輔導的基石

心理學系很受歡迎

    近年來,臺灣的心理學系在招生名額上不減反增,這與其他科系在少子化背景下面臨減招或停招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在這篇文章裡,我打算從學生個人「如何被他人理解」的角度出發,來剖析這一個「心理學系很受歡迎」的議題。

    最近在年輕人間流行的MBTI性格分類指標可看出心理學系受歡迎的解釋。我想大部分的人對於MBTI可能琅琅上口,但對於這項指標的發展歷史、理論基礎,甚或是全名,可能就一問三不知。這個指標的流行,其實隱含了幾個原因:年輕人正處於自我探索和身份認同的關鍵階段。他們渴望深入了解自己的內在特質、價值觀和行為模式,而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以系統化的方式,簡化測量方式與清晰的分類,讓他們更容易地就可以先行自我定位,並且可以在自我意識明示或暗示的情況下,將自我的分類進行調整,以符合自我或者他人期待。其次,數位社交平台亦大大推動了MBTI的流行。年輕人樂於將自己的測試結果分享到網絡上,這不僅滿足了自我表達的需求,還促進了與他人的互動與交流。由於MBTI的簡單性和易理解性,將複雜的人格特質劃分為16種類型,結構清晰、描述具體,讓人們容易找到與自己相符的類型,從而產生共鳴。使得他們可以通過比較性格類型,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增加社交的趣味性。最後則是流行文化的風潮。許多網絡文章、短影音將MBTI與熱門的影視角色、明星名人聯繫起來,增加了測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年輕人對這些內容產生興趣,進而對MBTI本身產生了好奇和關注。簡而言之,能夠快速剖析自我、認識他人、進而尋找同好,便是心理學被認為是洞察人心的祕技,而受到廣大年輕人喜愛的原因。

 

社心系輔導專業滿足被理解需求

    被理解是人類最基本且深層的心理需求之一。當一個人感到被他人理解和接納時,內心會產生安全感和歸屬感,進而提升自我價值和幸福感。社會心理學系透過輔導專業的培養,致力於滿足人們這種被理解的需求。我們注重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和情緒管理。輔導專業要求輔導者能夠站在求助者的角度去感受他們的情緒,以建立信任和安全的輔導關係,當求助者感到輔導者真心理解他們的處境時,更容易敞開心扉,進行深度的交流。因此,我們致力培養能夠深刻理解他人、有效溝通和提供情感支持的專業人才,滿足人們被理解的需求,進而促進個人心理健康。

 

知己知彼的社會心理學

    本系的課程設計理念是強調「知己知彼」的概念,目的是對自身和他人心理的深入理解。「知己」指的是自我覺察,這包括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和自尊等方面。透過自我內省,能夠辨識自己的情緒、動機和價值觀,從而更好地調整行為以適應環境。「知彼」則是涉及對他人心理狀態的理解。透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和非言語訊息,我們以社會心理學理論推斷他們的內在心理狀態。因此,社心系透過運用社會心理學的原理,可以建立更深層的人際連結,以暸解彼此需求,達到有效溝通與和諧關係。

 

學生多元探索、全方位發展

    社會心理學系的學生在學期間展現出積極探索自我發展的努力。

    在研究方面,學生們積極參與國科會大專生專題研究計畫。這反映他們對學術研究的熱忱,還反映出他們對心理學理論與實證的深度興趣。透過參與這些研究計畫,學生們有機會培養批判性思維、研究設計與資料分析等重要技能。同時,他們也能夠與學者交流,拓展學術視野,為未來的高等研究或學術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進修方面,學生們亦積極準備心理學研究所的甄試,致力於考取專業心理諮商師證照。他們深知心理學知識的廣度與深度需要不斷地學習與累積,因而主動參與各類進修課程和專業培訓。這種積極進取的態度,不僅提升了他們的專業素養,也為未來在臨床心理、教育心理或組織心理等領域的職涯發展做好準備。

 

優秀輔導人員特質

    想進入本系就讀的學生可以試著看看自己是否對以下的特質有所興趣。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是個體在社會情境中的心理和行為,因此,我們希望學生們對討論人際關係、團體動力以及各種社會議題能不排斥。學習有效地傾聽、表達和理解他人,則是深入研究社會心理學的關鍵。嘗試著發揮同理心,能夠體察他人的情緒與需求,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個體在不同社會情境下的心理狀態。此外,我們也訓練創新思維與好奇心,鼓勵學生勇於挑戰傳統觀點,探索未知領域。最後則是期許學生自我反思與成長,讓自己樂於接受反饋,不斷自我提升。以上都是成為一位優秀的心理輔導專業人士可以展顯的能力與特質。

 

真誠面對、勇敢付出

    對於有志於申請社會心理學系的你們而言,申請審查資料的準備相當重要。用心以自己的理解與詮釋來準備的申請資料,不僅能夠展現自身的能力與特質,更能夠彰顯對社會心理學的熱忱與理解。在自傳和讀書計劃中,應該清晰地表達自己對社會心理學的興趣來源,以及為何選擇這個專業。可以分享個人經歷,如參與過的相關課程、閱讀的書籍、觀察到的社會現象等。若曾參與志願服務、公益活動或社區服務,應該詳細介紹這些經歷,強調自己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與投入。這不僅表現出你的同理心與情感敏銳度,也展示了你關懷社會的具體展現。最後,在所有的申請文件中,應該真實地呈現自己,避免誇大或虛假的內容。我們看重的是申請者的真實樣貌和潛力。你可以自信地展示自己的優點,當然也同時可以坦誠地談論自己的不足與改進計劃,這將讓你的申請更具說服力。希望藉由以上的介紹,能夠讓你們知道,心理學為什麼受歡迎,而你自己又如何可以在這學習過程當中,獲得心理輔導的專業技能,來瞭解自己與幫助他人。

 

(本文為合作邀請,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話題類別:同系不同樣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