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要選擇自己合適的學校和科系唸!
2025/9/5
國立宜蘭大學電子工程學系 張介仁教授

選擇自己所愛,勇於負責,勇於堅持
選擇適合的學校和科系,對每一位即將踏入大學的學生來說,都是一次關鍵的決策。這個決定將影響你未來的學業表現、職業發展以及生活質量。作為一位電子工程學系的教授,我經常聽到一些學生和家長在選擇學校和科系時,會因為宜蘭大學電子工程學系的畢業生有很多在全球領先的科技公司如輝達(NVIDIA)、谷歌(GOOGLE)、台積電(TSMC)、聯發科(MTK)等工作,也有創業成功成立了自家的科技公司,成績也剛好可以,應該就選宜大電子吧。而僅憑名氣、排名或外界期望,忽略了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下面,我想舉自己看到的三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幫助同學們更加清楚該如何做出選擇。
例子一:小明的故事——短暫的興趣,並不等於就能承受得起
小明在高中時數學和物理都普通,但對電子產品和科技領域在媒體上的酷炫有著好奇與興趣。但是高中時期並沒深入了解,在選擇大學科系時,小明的父母建議他選擇電子工程學系。因為電子系的畢業生能夠進入高薪行業,並且未來就業前景廣闊。於是,小明選擇了電子系。
然而,在大學一年級的學習過程中,小明逐漸發現自己並不喜歡程式設計,對電路設計和硬體開發實驗課也沒有太大興趣,因為他認為自己沒耐心。因此他決定休學再轉藝術類科系,問他為甚麼要轉藝術,回答說有興趣,去試看看。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如果不早點探索自己的學習方向,而只因為電子工程是一個前景廣闊、薪資優渥的領域,或只是一時的衝動選擇這個科系,那麼你可能會在學業上失去動力,甚至可能把大學當作興趣探索的場域轉來轉去。因此,選擇科系的時候,一定要考慮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的職業規劃,而不是跟流行或只看重它的經濟回報。
例子二:小華的故事——興趣對,學習腳步也要跟上
小明在高中時數學和物理都非常出色,並且對電子產品和科技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自己的學習方向也非常確定,於是,小明選擇了國立頂大的電子系就讀。
然而,在大學的學習過程中,小明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面對太緊湊的學習競爭環境,加上離開家裡就學,自己在時間和空間的不適應。因成績一落千丈。在面對實際的電子系專業課程時,他覺得壓力巨大,並且對學習感到毫無成就感。最終被學校退學。由於是宜蘭人,轉學到宜大電子系就讀,最終因為自己的努力加上老師和同學的鼓勵以優異成績畢業,並到國外繼續深造找到自己感到滿足的工作。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即使你在數學和物理上有優異的表現,自己也要有決心和毅力去堅持自己的理想。因此,選擇科系和學校的時候,除了一定要考慮自己的興趣外,也要把自己的學習方式還有適應環境的能力加入考慮,而不僅僅是看重它的名氣。
例子三:小英和小雄的故事——選擇對的科系,走向成功
小英在高中成績普通,但是學習狀態按部就班不急躁,是一位對科技有強烈興趣的學生。在高中時,他就對科技產品有很高的興趣,經常會看科技新知與新聞,有耐心並深入思考了自己的興趣和長處。他發現自己更喜歡解決問題、開發創新的系統,而不僅僅是學習現有的技術。因此,小華選擇了宜大電子工程學系,在學期間參與智慧物聯網專題,並獲學院競賽成績第三名,畢業後推甄同時獲清大及中央大學碩士班錄取。
小雄則是一位對科技有強烈興趣的學生。在高中時,他就對寫程式充滿興趣熱情,自己會想一些問題,嘗試自己想辦法在網路上找解決辦法。小雄在選擇大學科系時,深入思考了自己的興趣和長處。他覺得自己除軟體發展外或許也可以多學一些硬體知識,也許未來能開發更創新的系統。雖然高中成績並不是頂尖,小雄選擇了宜大電子工程學系,並專注於資訊系統和網頁的設計。小雄畢業後繼續投入網頁資訊系統的產業,由於他除了軟體設計外更懂得硬體系統,受公司高度器重,最後更自己成立公司,並且作品在各公司機構都受到讚賞,並與母校宜蘭大學合作,承攬資訊系統的工程成果豐碩。因為他選擇了自己感興趣且擅長的領域,並且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他不僅考慮到自己的興趣,還確保自己在所選領域有足夠的發展。這樣的選擇,使得小雄在職業道路上極為順利,並且找到自己成就。
結論:選擇學校和科系,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
從以上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選擇學校和科系不僅僅是根據外界的期待來做出決定,而是要深入了解自己的興趣、性格、能力和未來的職業規劃。如果你對某個科系充滿熱情並且有足夠的興趣去學習,那麼這個科系將會成為你學習的動力源泉,並且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為你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相反,如果你選擇了一個並不適合自己的科系,無論你在學術上多麼努力,也可能會感到迷茫和沮喪。
因此,我希望每位即將選擇科系的同學,都能在選擇過程中,仔細思考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的目標,並且選擇一個真正適合自己的科系與學校。這樣,你才能在學業上充滿熱情,在職業生涯中走得更遠、更穩。
(本文為合作邀請,不代表本網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