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

跨出舒適圈,學生也能組隊設計專屬課程

2025/8/20

國立清華大學經濟學系 唐啟鈞同學

跨出舒適圈,學生也能組隊設計專屬課程

叛逃的自然組學生,在經濟學系如魚得水

  我高中時就讀第三類組,不怕數學,但物理化學越學越無力。我在中學時期即對財經資訊略有關注,高一寫過政經類小論文,以北韓為研究對象獲特優獎,高二暑假參加投資理財營隊頗有收穫,於是逐漸把目標志願從理工轉向財經領域,但為了精進數理能力仍選擇就讀第三類組。110學測,我備考數學的成果顯著,在國英數皆表現不錯情況下,錄取了國立清華大學經濟學系。由於經濟學系的學制要求彈性,清大資源也亦充足,使我能夠多元學習,可說是如魚得水。

 

全球化式微,財經趨勢還得採納地緣政治觀點

  大學開學前正值2021年的疫情期間,我在確定有學校唸,卻又不得不關在家裡的那幾個月中,投入大量時間研究股市,也因如此,我對產業趨勢非常關切。

  2022年全球股市進入熊市,我只好乖乖讀書,大二上是股市最糟卻也是我成績最好的時候。該學期我修了一堂由本校通識中心方天賜教授開的通識課,課名為「當代國際議題研究」,教授要求修課同學期中須產出一篇時事評析,並投稿給媒體。過去我一直對財經時事很有自己的見解,卻不知要如何抒發,教授出的難題反倒給我一個發展空間。我以《2020到2023年,歐美中日台印各國經濟回顧與展望》為題,全文4000餘字,投書給「關鍵評論網」且得到編輯採納。

  文章詳見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77842

  「關鍵評論網」是我接收國際時事的主要管道之一,以前都是讀別人的作品,沒想到因一堂通識課的作業要求,我也能成為文章發表者。至今我在網路媒體已累積發表近10篇時事評析。

  在「當代國際議題研究」課程,我表現算是優異,也是少數文章有被刊登的學生。學期末我獲得授課教授邀請,加入由他指導的自主學習小組。清大的自主學習小組,是由通識中心推出的計畫,允許學生組團設計課程,不管是課名、課綱、修習模式都能由學生發想安排,並可獲得2學分列入修課紀錄。

  那屆我們有九個學生,寒假時即多次開會討論自學主題,老師也會參與討論。由於那時我對地緣政治相當關注,加上自己所撰《2020到2023年,歐美中日台印各國經濟回顧與展望》一文即與地緣政治高度相關,因此我提議以「地緣政治」為本組研究主題,後得到組員及老師認同。當時我會如此關注地緣政治,主要是我明顯感到台灣產業趨勢深受地緣政治影響, 尤其是半導體產業。張忠謀先生是我非常景仰的人物,早在2019年的時候他就提及台積電將成地緣戰略家的必爭之地。記得那時隨便在GOOGLE搜尋財經資訊,幾乎每天都會有與地緣政治相關的新聞。

  純經濟的觀念,可能會認為全球化是很難逆轉的,廠商離開高生產成本國家就不會回去了;誰知道政府的干預及COVID-19的斷供竟會對產業產生巨大衝擊,並提升地緣政治局勢的緊張。這是我當初決定跨出經濟學系,去接觸國際政治領域的原因。

 

指導教授要求超級高,克服困難終見成果

  雖然這是一堂由學生主導的課程,但老師還是影響我們很深。主要是以前他帶的學生們表現太傑出了,每學期都有驚人的成果;我們不想做太差,所以也會逼自己有高品質的產出。

  我們每個禮拜都要開讀書會,短短16週要讀完許多書籍並告報給組員,除此之外,每個月還要投稿一篇文章,並且還有參訪外交機構的安排,以及小論文的撰寫⋯⋯,我們也會不定期與教授面談,去報告自己的學習進度,壓力真的不小。

  我認為選擇了這條路就要負責到底,也不希望輸學長姐們太多,於是那學期非常兢兢業業。最後我得到自己滿意的成果,不僅在自學小組學到很多,也投稿了5篇文章並刊出,經濟系上的學業亦成功兼顧,得到10%的排名。

 

廣結善緣,開拓眼界

  參與這個計劃的學生來自各系,有蠻多背景特殊的同學,我因為這個活動結識寶貴人脈。無論政黨,台灣對國際政治的態度都是「廣結善緣」,這也能套用在日常人際交流上。

  我們的指導老師鼓勵學生挑戰自我,也會盡量分享人脈資源讓我們學習。在自主學習小組的活動中,我們拜訪過AIT、前任外交部長與大使們,亦在2024總統大選前邀請兩位副總統候選人來新竹演講過⋯⋯。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經驗,但籌備過程中也非常考驗我們的能耐。擁有國際觀的好處是,可以大幅提升自己的眼界,面對雞毛蒜皮的糾紛也能淡然以對,思緒更加理性,並提升自己的修養。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

話題類別:同系不同樣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