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

當臺灣原住民族文化走出國際

2025/8/19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吳薇同學

當臺灣原住民族文化走出國際

民族學系的理想與真實

  身為原住民生的我,起初因著對原住民族文化的熱愛與重視,而報考了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入學前對於科系所學抱持著期許,帶著文化傳承的使命,期望能在系上學到更多關於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知識。

  而當我實際踏入民族學系的學域後,赫然發現,系上所學的內容並非我原本想像。雖然就讀前便已知悉系上課程的「民族」涵蓋範圍廣,不單僅限於臺灣這塊土地上的族群。然而,在正式修習課程後,才切實領悟到,在認識、了解一個族群之前需準備的「功課」是如此之重要。好比一個族群的禁忌、飲食特色、祭典儀式,乃至語言所對應的世界觀,充分了解不僅展現對該族群文化的尊重,也是幫助我們更接近某特定文化的媒介。從系上開設的課程中,實地透過田野調查的方式研究身邊的人群,使我對原住民族文化認知的態度有所轉變。同時,我也開始擴展視野,探索不同於自身文化背景的族群。

 

泰語學習之經歷與泰國實習經驗

  本身對語言學習十分感興趣的我,進入大學後,除了民族系的課程外,也同時修習了泰語。以往對泰國娛樂文化有所涉略的緣故,使得我十分熱衷於泰語學習,從最基礎的字母發音、撰寫練習開始,逐步晉升至短篇文章閱讀與日常用語造句。兩年期間泰語能力逐步提升,雖深感成就滿滿,卻隱約仍覺得目標尚未達成。畢竟,語言進步最直接的方法,還是得透過母語環境以促進使用頻率。

  因緣際會下,大二期間的暑假,系上教授正安排學生到泰國短暫實習一個月,大好機會就在眼前,我立即報名此項實習計畫。由於我的實習點位於泰國北部地區,當地的方言使用完全顛覆我以往對中部官方泰語的認知,也讓我對於泰北的蘭納方言深感驚奇,而泰北傳統結合現代設計的服飾,也在路上隨處可見。經過一個月的磨練,我在泰語溝通上顯得更有自信,然短暫而密集的語言交流顯然仍無法滿足我對泰語及泰國文化的求知欲。經由此趟實習經驗,也萌生我後續到泰國交換的心志,期望透過長期居住,習得一些更貼近在地人的生活用語,學以致用的同時,也能時刻檢視自身泰語的使用準確與否。更期待自己能在交換期間,將泰語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也能進一步作為我未來職業發展的新方向。

 

交換獎學金申請:臺灣原住民族文化認知的優勢

  回國後,我便積極著手報考校內的國際交換計畫,期望能再次踏上泰國這片土地。考量在外交換所需的生活費,我也努力找尋相關獎學金申請之管道。同一時間,校內正推動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之獎學金計畫,希望學生能藉其所學與所能,善用資源、實踐「永續生活」的目的。偶然發現這項計畫的我,看到學校提及的資訊:「鼓勵即將交換的學生申請」,決定給予自己一項新的挑戰。但苦惱於計畫主題的我,某個時刻腦中靈光一閃,想起自身原住民身分以及在校期間參與各項原住民族社團活動的歷程,心想,或許我能將對自身文化的認識,整合並至泰國分享。於是,在我積極爭取之下,成功獲得獎學金的申請資格,正式開啟我到泰國交換的旅程。

 

利用泰語能力,將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拓展於國際

  在申請這項獎學金之前,未曾想過我能應用泰語能力與自身的原住民族文化結合。基於泰國與臺灣文化的差異,臺灣原住民族名稱背後牽涉的被殖民歷史顯然難以一比一的翻譯成泰文,在泰文中更沒有直接稱呼「原住民」這樣的一個詞彙,於是我必須透過詞語上的解釋來幫助泰國當地人了解。光在泰語做介紹上便花費我極大的心力。而在交換期間,我從手工藝品工作坊、樂舞活動到講座類型分享,由動態至靜態的文化探索,讓在地師生能接觸有別於主流認知的臺灣文化,將「臺灣原住民族」文化走出國際,是我最大的收穫。藉由自身微小的力量開拓世人對社會少數群體的認知視野,進而重視其文化保存相關議題。

(至泰國的中學與學生交流排灣族歌謠及舞蹈——八步舞。)

 

  當初決定就讀民族系的我,未曾想過原先只視為興趣的泰語能力學習,會在此時派上用場,並作為我文化分享的主要媒介,是我最意想不到的收穫。大家在求學的過程中,面對大學的專業領域選擇常備感迷茫,不妨能嘗試從興趣出發,各方面涉略,或許在不遠的將來,它會成為你意想不到的助力。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

話題類別:同系不同樣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