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習到職場的經驗談
2025/8/19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系友 毛盈芝

從國際志工到教育者:我在東華大學的學習與成長之路
我大學期間就讀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之後又藉著系所3+2的制度就讀科學教育碩士班。影響我學習的因素很多,擔任幼稚園老師的母親使我養成喜愛閱讀的習慣、國小參加科展的經驗使我發現自然科學的有趣之處、高中時加入學校的善牧志工團隊促使我深刻體會付出的真諦,而一次次的國際交流也使我對不同國家的教育有不同思考。但真正促使我成為教師的是,高三畢業時跟著學校到柬埔寨擔任國際志工的經歷。
當時,我看見許多為了上學而徒步三小時的孩子,以及即使語言不通卻盡力為我們這些外籍志工向孩子們翻譯英文句型的老師,這些都讓我開始反思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應該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呢?於是乎,我來到了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進入教育系就讀後,我慢慢地發現,每位教授都有自己的專長,除了小學教育專業以外,還有科學教育、資訊教育以及潛能開發的相關專業知識,這些看似不同領域的知識能夠融合成更全面的能力,這正是成為小學老師專業又多元的秘密。同時,除了成為小學教師以外也能往潛能開發、閱讀教育等不同方向發展,這對擔憂未來教師職業發展的我而言,擴大了選擇的方向。
從理論到實踐的改變
我進入教育系之後的目標很明確——成為一位老師,只是,我還不確定要成為哪一個學習階段的老師。為此,在大學求學生涯中,我花費了許多時間探索,而教育系穩固又扎實的課程給了我最好的養分。從大一期中考開始,我便了解成為教師需要經過教師檢定、教師甄試的考驗,因此我在教授的引導之下,配合課程一步步地儲備自己的教學專業能力,也因為一開始就知道最終必須接受考試,在四年逐步準備之下,心理壓力上也減輕了不少。
大三下學期開始進入教育現場參加實習課,實際將所學的教育理論和方法應用在教學現場是無可取代的教育經驗。學校的實習安排非常充實,除了有三循環的實習外更有兩週的集中實習,短時間內我經歷了高年級導師、科任老師的實習經歷,也能在每次實習結束後的夕會聽到在不同年級實習學生的經驗。實習使我從中體會到身為老師的喜悅和負擔,堅定想要成為小學老師的意志。
初入職場的挑戰
初入教學職場時,我對一切都感到很不安又陌生,雖然在心中為自己打氣、努力說服自己過往的實習經驗充足,但還是會因教學理念與教育現場的落差感到些微挫敗。初次擔任五年級導師的我也加入了學校的科展團隊,雖然受到肯定令我幹勁十足,但也時常因為蠟燭兩頭燒的疲憊使我感到失落。幸好,過往指導我實習的師傅老師、教授以及同事前輩們都給我鼓勵,不吝分享成功的經驗,使我漸漸能夠抓穩自己的重心。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性格,每一個班級都是與眾不同的群體,實際經驗尚顯不足的我在初次面對新班級時,難以取得班級經營和教學的平衡。面對這樣的情況,我選擇暫緩對教育理念與教學策略熱切實踐的激情,而是先觀察學校的氛圍、教師社群之間的互動模式;從中感受到教學現場不是只以上課為目標,更多的是與學生一起生活、相處、建立常規和正向的師生關係,這種深層的相處模式比起教學更加深刻。我發現,解決職場上的困難需要先融入,再逐漸加上自己的教學理念、過往所學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也建立起和孩子之間的班級生活。
如果你想加入教育系……
步入教職來到第三年,越來越深刻感受到教育除了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志業。如果想要加入教育的行列,有這些特質會使你更如魚得水:
-
同理心:小學教師要面對二十幾個孩子,孩子的背後又有來自五十幾個不同成長背景的父母,大家的價值觀念、生活模式和經驗都大相逕庭,卻成為了一個班級,每天都會上演爭執、競賽、合作等生活縮影。在與孩子、父母溝通時尤其需要同理對方的心情,站在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情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同理心和正向的話語能夠有效的建立親師生的穩定關係。
-
願意傾聽與付出:教師的職業某方面來說是一種照顧人的工作,從學習、人際到生活習慣,全方面的照顧與養成。在大學期間,系所內關係都是正向、溫馨的,也時常舉辦具有照顧和學習意義的活動,可以協助培養雙向的情感付出與交流。
-
創新思維:教學路上時常會需要因應學習者的狀況調適教學環境、內容和方法,教育行業之路也十分寬廣,從生活常識到艱深的知識都需要有系統地結合,並轉化為學習者容易理解的形式,要有接納的心和創意思維才能與時俱進。
若還在思索自己是否合適,可以考慮透過以下幾種方式確認自己的心意:
-
參加學習型志工團隊:擔任志工是學習付出、愛和被愛的方式之一,透過親自參與、感受真誠的回饋可以建立正向穩定的心態、建立信任,若想結合知識性則可以選擇「科普列車」等學習型活動的志工團隊,兼顧人際互動和知識學習。
-
學習新知:透過學習一項新事物或新技能,可以讓生活有變化、活化思維也能讓自己擴充身心的深度。同時,身為學習者的過程也能對學生遇到學習困難、不安等困境有相同的體認。
-
與不同人相處:身為教師與教學者,必須欣賞不同孩子的特質。在日常生活中與不同人相處、互動便是最親身經歷的學習。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