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

哲學從來不是一門空談

2025/8/15

東海大學哲學系 陳俊亦同學

哲學從來不是一門空談

何謂哲學?是迷信還是能力?

  在選擇哲學系之前,我對於文藝創作較感興趣,但是隨著閱讀的增加,便開始對哲學產生好奇。大多數人提到哲學時,總會誤解為心靈雞湯或占卜算命,而我粗淺認識後,則認為是一種實用的工具,一種增強思考與論辯的能力。我們思考時,或多或少離不開一些偏見,不成熟的想法與論點有時難以使人信服,我便是需要更加全面的思考能力。清晰的思緒,才能帶著筆墨揮灑出色的文章;完美的剖析,才能論述事物的真諦。

 

建構知識,從簡到繁

  哲學系大致上會修習:「哲學史」,閱讀歷代哲學家的理論;「哲學概論」,簡述哲學的成因與主要概念;「理則學」,學習邏輯語言與如何推論;「倫理學」,學習歷代哲學家的社會或道德理論;「知識論」,認識知識如何形成及如何證成;「形上學」,學習理解世界的基本概念,如同一、因果等。

  我就讀的東海大學哲學系比較不同的是將選修分成「善與義務」、「社會與政治」、「知識與實在」、「價值與文化」四種模組,可以讓我更有系統地選課,也有助於了解哲學理論在具體生活中的應用。

  這些課程裡,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倫理學」,這許是多數人感興趣處,也是容易讓人迷糊的學問。倫理學所闡述的問題涵蓋既廣且深,從中可以看到每個哲學家基於不同理念去闡述各種問題,包括但不限於道德、社會規範、文化塑成、時代價值、個人言行等,比如:邊沁(Jeremy Bentham)以社會整體增益多寡為判準的效益主義;羅爾斯(John Rawls)的《正義論》中,重視自由與社會調節功能的新型態的社會契約論。

 

學會思辨,活化思維

  因為我們處於價值多元、資訊潮湧的時代,新興事物層出不窮,不論我們認同與否,都應該先認識才能決斷。汲取前人的思辨方法就是一種極好地練習方式,我們透過多方閱讀不同哲學家的理論,在開拓思想的同時,也培養清晰的邏輯推論能力、對於訊息的統整能力。老師們上課也會以引導為主,讓大家能夠多去設想不同面向的可能性,增強對於問題的反思能力。此外,老師上課喜歡對話的模式,同學除了提問,也可嘗試回答其他同學的問題,訓練流暢的表達能力與嘗試實踐的精神。

  相對於其他系,哲學系雖然沒有對應的職業技能,但是思想上的彈性、對新環境的適應性、對問題的分析能力,都是我們的優勢。我喜歡舉籃球做比喻,球員的球技與球場上的戰術運用對應著專業技能與職場,哲學所強化的邏輯思辯之能則象徵球員的身體素質,以強大的身體素質為基礎才能有效地展現球技與執行戰術。這強韌的基礎是沒有限縮於某特定場域的,即是我們的思辨能力配合各種領域的技能都可以有效發揮。

 

學習哲學,時代與人心對話

  事實上,初入哲學系時,我感到無所適從,百家林立之下,我過去的世界觀正面臨重構,以前只以科學為基礎,在這平台上,兼容各種學說,無論物理化學、地理歷史,抑或是文化語言等。可是每一哲學家對於世界、倫理、生活等都建構出不同的樣態,我對此又該如何理解與取捨?

  某日,倫理學上課時,教授提到:「倫理學或者說整個哲學,從來都不是一門空談,而是與每個人切身相關的,都是為了應對當時的社會問題,或者說人的問題而產生。」這番話為我揭開了一角那籠罩哲學的神秘面紗。我漸漸地認識到哲學上的種種理論與學說,未嘗不與現代的科學一樣,是因應時代而產生,為解決人們的疑惑而生。我也因此找到讀哲學時應該設想的目的,那便是「人」。各個時代、文化與理論都由此而生,去認識、取捨、吸收並付諸實現,我想沒有甚麼比這更加真實與篤切了。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

話題類別:同系不同樣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