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傳的夢境與真實
2025/8/12
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 李宜蓁同學

堅定的初衷,是影傳路上的基石
我就讀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系上有許多實務課程作業,要利用課餘時間完成,「週休零日」是常有的事。在這樣疲倦的日子裡,讓我一次次懷疑自己卻仍堅持下來的動力,是選擇影傳的初衷——相信影像與聲音可以激勵人心,甚至改變社會。每次想到這句話,我對這份專業就更加有責任心與熱情。
影傳從來都不是妥協後的選擇,讀影傳需要有自己的想法、想嘗試的事、或是想達成的目標,帶著熱情投入,這樣大學四年才不白費。
人生的經驗,每一個都不要浪費
影傳系上的課程涉及三大領域:電影、廣電和多媒體,大部分課程需要「創作」。從小參加演說項目的國語文競賽,讓我更擅長結合自己的經驗分享一個好故事;13 年的網球選手專業訓練生涯,讓我更有毅力與特殊經歷;高中就讀北一女中,選修課接觸了微電影、紀錄片創作等課程,激發了我對電影創作的熱忱。我常將這些能力或經驗,結合在自己的作品中。
大一上的劇本寫作課程,我寫了一部運動員勵志電影劇本《兌現我們十二歲》;大一下時,我擔任導演並回到母校至善國中拍攝了一部專訪影片《網後餘聲》,分享教練對於栽培選手的價值觀,並被放進ColleGo!「人生的選擇」單元影片中。拍攝專訪期間,同時進行製作另一支劇情片《遙不可及的我們》,首次擔任劇情片導演的我,借鑑高中擔任網球隊隊長的領導經驗,建立相互溝通、快樂拍片的劇組。
一位創作者,要把握每一次的體驗,去感受當下、感受過去、去大膽描繪未來的藍圖,用力地開心、也徹底去難過,仔細封裝生活片刻,讓人生中的所有經歷,都成為創作的源頭。這樣的作品,才是有生命的吧!
跨領域探索,自主學習路更廣
若是希望未來工作有較多選擇,並培養更專精的技術,需要靠自主學習能力和好奇心。我們可以透過「跟片」學習拍片技術,也可以查閱書籍,或是在製作 Ps、Pr、Ai、Ae 等作業時,做得比老師規定的功能更多。影傳不像其他科系有很多考試,沒有固定教科書,也沒有特定理論,因此要學多少學多好,全憑自己是否有精進的心。
除了系內的課程,我們也可以跨出傳院,多方接觸。選一堂真正有興趣的通識課、專精自己的外語能力或是加入社團認識不同領域的人,這些行動會使作品更加多元且與社會接軌。入圍 2024 年第 46 屆金穗獎紀錄片學生組的《渾沌》,是由輔大影傳畢業的楊晴雯學姊執導。片中的主角小齊,就是她大二參加輔大「勵德社」時輔導服務的對象。你認識的所有人,都有可能是拍片路上的貴人。
踏出舒適圈,在自我成長中找到價值
影傳除了讓我探索未來職業方向外,更讓我學會如何好好溝通與合作。一個劇組裡的職位很多,如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是工作順利的關鍵。在影傳的學習亦使我變得謙虛,在這個專業裡,比自己厲害的人有很多,但並不用為此感到羞愧,因為他們都是很好的學習對象。
大二時我意識到,我必須踏出影傳,去接收不同科系或是不同學校的想法與思維,這可以使我的思考更全面。我接下了輔大影傳系會長的重責,鼓勵自己去傾聽不同的聲音、和不同的人共事,同時讓自己的眼光變長遠。
世界之大,我們何其渺小,大學後我們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有時候自我價值會因此動搖,但我明白了:正因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世界,藝術創作才能生生不息。
導演王小棣曾說:「拍電影,才知現實有多近」。身爲一個造夢者,不僅僅是會「做夢」,更是要在縝密的規劃後付出行動。除了創意之外,負責、自律、洞察力,也是影傳人的重要特質。影傳生活必然辛苦,付出的很多努力並不會立即見效,但正因為一切並不容易,真正完成一部電影後,成就感與滿足,是他人無法體會的。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