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業設計到跨國挑戰的蛻變之路
2025/8/12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系友 方柏翔

學習背景
我在大學時期選擇了工業設計作為我的主修,這個決定源自於我的自我覺察。我發現用創造性方法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深深吸引著當時年少的我,這個專業也讓我有機會將天馬行空的想法找出實踐的可能。工業設計不僅僅是關於產品的外觀,更涉及到用戶體驗、功能性、可持續性等多方面的考量。這些知識,讓我在後來的職場中能夠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在大學期間,我參加了許多與設計相關的課程,包括產品設計、材料科學、人因工程、色彩學、基本素描、平面設計、表現技法、電腦輔助工業設計等。這些課程不僅提供了理論基礎,還讓我有機會進行實際操作,從而提升了我的實作技能,就學時的實習與參加設計比賽,更讓我獲得了寶貴的實戰經驗。
在大學期間,我的成績一直都是在尾段班徘徊,直到大三暑假的一次實習機會,對我後來的就業選擇起到了關鍵作用。我在一家模型公司進行實習工作,當時我首次接觸到業界實務的內部運作,並了解了模型在產品設計開發中的扮演的關鍵角色。實習不僅讓我建立了專業與知識之間的網絡,也幫助我確認了自己對產品開發的興趣。
畢業後,因為數位時代來臨,各產業開始思考以設計為導向,不斷快速發展出一套專屬於自己品牌的產品定位,此時職場的選擇多元而豐富,從服務設計、用戶為中心、品牌重塑等多元趨勢,讓身為社會新鮮人的我在選擇工作時,可以審慎考慮公司文化、發展潛力以及工作內容是否符合我的興趣,也非常幸運我所選的每一條道路,都能順應著內心的熱情所向,同時一路上也受到很多師長、前輩的提攜。人生就是經由不斷的選擇,變成現在的自己。
職場中的成長與挑戰
進入職場後,我意識到持續學習是保持競爭力的關鍵,開始思考如何自我增能。在工作三年後,我跳脫了舒適圈,放棄了當時穩定發展中的工作,賣掉員工配股,給自己一年的時間,去澳洲唸語言學校。讓自己在英文為母語體系的國家,沉浸式地重新學一次道地英語文法,累積口語對話練習的機會,同時找回與自己對話的時間,重新檢視自己內心的渴望和原動力是甚麼。除了英文的增進,更大的收穫其實是深度重新了解自己。
之後,也因為想挑戰更高層級的設計舞台,去北京工作了兩年。我又再次讓自己跳脫舒適圈,經歷了一連串令我大感震撼的過程,像是醍醐灌頂般的頭腦風暴、快速草圖比稿提案、體驗導向的使用者旅程、向國營企業提案如何將服務設計理念導入產品、對電動車廠未上市的產品提出建議與感受,為美商食品公司做市場差異化的產品特點分析等等。經由多元的文化和產業碰撞洗禮,累積我對產品開發更深入的洞見,串聯成一套頂尖國際公司產品開發的過程。擁抱不確定性和自信的提升是我在這段期間最大的收穫。
幾年後,再次回到熟悉的台灣職場,帶著已然蛻變的心境加入品牌公司,管理底下的設計團隊,從工業設計、使用者體驗、平面、包裝、網頁、動畫設計到品牌形象識別等等。我遇到了許多挑戰,包括人才培養、資源分配、時間管理、全球團隊協作以及客戶需求變化等。這些挑戰教會了我如何靈活應變,以及如何有效地與不同背景的人合作。這些軟技能在我的職涯中同樣重要,也驅動著我繼續挑戰自己完成更多的目標和未知。回首過往,每一步都沒有白費,同時這 20 年的設計旅程體驗上,時刻如新且充滿挑戰。
對高中生的建議
高中生在選擇未來職業時,應該探索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參加各種課外活動、社團或志願服務,可以幫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熱情所在。不要害怕嘗試不同的事物,無論是參加實習、志願者活動還是暑期工作,這些經歷都能幫助你累積經驗並拓展視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網絡也非常重要。同時,鼓勵你們勇於迎接新的技術和時代趨勢,善用 AI 工具、多閱讀、參加工作坊、設計競賽等等,鍛鍊自己的思辨能力並接觸更多專業人士,從中獲得指導和建議。
回顧自己的職涯旅程,我深刻體會到大學所學知識與職場需求之間的密切聯繫。希望我的分享能夠幫助高中生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職涯發展方向,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在未來的道路上,要記得持續學習、勇於挑戰自我,並保持對設計和創新的熱情!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