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巔到太平洋的跨域交織
2025/8/12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系友 潘思宇

緣起浪漫
在我高中時,從歌唱綜藝節目中接觸到西藏和新疆等民族歌曲,從曲調與歌詞的欣賞,我逐漸受西藏和新疆的浪漫想像吸引,因此決定追隨自身對異文化的好奇,進入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就讀,試圖在系所裡獲得關於中國少數民族的各種知識與體驗。
民族系上有一間民族學博物館,裡頭展示藏族、臺灣原住民族等系所及館長收藏的物件。順應自身對於西藏與藝文美學的憧憬,我修習系上的「藏文」、「民族文學」和「民族藝術」,試圖從史學、文學、宗教或生態等面向,步步朝著深感好奇的西藏探索。我自然也到系上博物館細細端詳藏族展區無數次。現在想來,我大概從當時就一直將博物館放在心裡了吧。
初探博物館
由於周遭的同學各自選修不同系所的課程,同學之間逐漸累積起相互推薦的大學選課指南。我聽聞系上的博物館課程似乎廣受好評,恰巧博物館館長張駿逸老師也是藏學研究者,因此我便選修了「博物館管理與經營」和「博物館展覽設計與製作」兩門課程。當學期,我和組員們實際在政大校內的民族學博物館裡,從主題發想、組內會議、美術設計等,最後在博物館裡熬夜數日,一步步做出一個由我們一手打造的展覽。
後來我修遍系上所有的博物館相關課程,舉凡「博物館學」、「基礎文物修復理論及實務」……無一不與,也得知許多系友在博物館業界工作的資訊,思及未來,一條通往「博物館」的職涯規劃似乎清晰而確切地浮現。寒暑假期間,我申請國內的博物館實習,除了想累積實習經驗,同時也想確認自己對博物館工作的興趣。幸運地,我從中感受到興奮與憧憬。
成為一員
在我大四那年,民族學系的新學程——「博物館學分學程」成立,我有幸協助學程初創立時期的運作,在跨系所的課程合作和招生的回響中,看見了博物館對於學生所散發的獨特魅力。天時地利下,我接連推甄上了民族所、參與民族學博物館與故宮合作之「逆寫帝國與當代實踐」特展佈展工作、趕上民族系推廣學分學程的博物館新浪潮、又幸得校內南島研究獎學金,獲得赴國外進行博物館研究的機會。於是在大學與碩士交替之間,我的世界突然圍繞著博物館猛烈地轉起。原本因大學畢業所致的焦慮與迷惘,在我踩進博物館領域的那刻——無論是學分學程帶來的工作、碩士學業,以及等待我造訪的論文田野地之間——全都煙消雲散。那一刻,我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博物館之家。
下一站
在就讀碩士班的暑假,我第一次拜訪帛琉,並在帛琉國家博物館(後來也成為我的田野地)擔任短期實習生。在臺灣時,我已經從校內課程、工作坊實作和國內博物館實習等累積些許經驗,因此進入他國的博物館工作時,我更能在確立自我價值的基礎上,從中尋找與所學不同的見解,思考帛琉的博物館學邏輯。
在懵懂中憑藉好奇嘗試一切,有朝一日,它們或許會匯聚在一起。我依然懷抱對異文化的期待,這份熱忱支持我用更多的視野觀看及思考博物館議題,如同過往我試圖與西藏的對話。從臺灣到西藏,再由喜馬拉雅到博物館,最後隨著海浪至帛琉此等美麗的國度,自民族系獲得的機緣環環相扣成我一部份的人生,也是我得以欣然面對未來的底氣。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