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

從我的琴房探頭,看到世界的音樂

2025/8/12

東海大學音樂學系 李慰慈同學

從我的琴房探頭,看到世界的音樂

身為非科班生的選擇

  截至目前為止,身為一位大四生的鋼琴學徒,我的習琴之路已經度過 16 年光陰。第 11 年,也就是高二的時候,我下定決心要讀音樂系。儘管當初學琴並不是由我決定,而是家長安排,但我的世界從此加入古典音樂,成為我人生中最重要色彩。跟它相處越久,越發現它的魅力,這抹色彩終將成為鮮豔的彩虹。

  我愛上古典音樂,不過這把火在進入高中以後,才漸漸燃燒旺盛。我從沒讀過音樂班,我對於古典音樂的瞭解,只是彈出來的聲波,能辨認記號,直到高一時,認識職業小提琴手,他們談論古典音樂的眼神,以及為自己所愛而獻出的熱情,我深深被感動,一瞬間引起共鳴,種下種子。一年後,我為了想要瞭解這個領域、知道它的故事、為何他們願意為古典音樂奉獻。是的,因此我想要成為他們的一員,我想要聽懂這個世界的聲音。

  大學以前,我粗淺想像音樂系的樣貌——練琴即是一切,氣質、優雅是這個學系離不開的氛圍。當然實際進入其後,某些想像符合,有些大相逕庭。總而言之,我終於看到它立體的樣貌。

 

音樂系的日常

  樂理、視唱、聽寫、歷史以及實作,是東海大學音樂學系主要學習的項目。進入音樂系後,才知道以前學琴的膚淺——停留在發出聲音,卻不去思考背後的意義;為何作曲家這樣安排大小聲?這個音樂的創作背景是什麼?除了瞭解鋼琴的一切,其他樂器、聲樂我都需要明白它們的語法,畢竟這個世界不是只有鋼琴組成,因此各種理論課都需要學習。以鋼琴主修而言,除了共同必修課,例如和聲學、音樂史、對位法等,還需要修鋼琴曲目概論、鋼琴合作等。當然其中重要的課程是一對一主修上課,為了上一堂主修課,我們需要準備一週的時間,每天練琴是基本,且最好是能夠練習三小時以上,這個時候就可以看到大家為了音樂,瘋狂、荒誕的一面。

  音樂不是只有獨角戲,還沒進入系上以前,我只待在自己的琴房、練自己的曲子、聽自己的音樂。可以想像我所處的眼界,狹小得螞蟻都嫌棄。而系上的課程給我機會打開耳朵。例如,大二時的鋼琴合作課,讓我有更多機會接觸不同樂器,每兩週需要上台演出,每一位鋼琴主修,需要找別的主修一起完成樂曲。演出前,需要花額外時間練習合奏。這讓我學習除了聽自己的部分,也需要聆聽對方的演奏,最重要的是,訓練溝通能力。面對同一首曲子,我們見解會有出入,考驗的就是表達能力,如何說服對方,或是理解對方,最後達成共識。

 

舞台是我們的溝通工具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句話經常是圈外人對我們下的註解,精闢表達我們舞台以外的自我,讓我補充一句,這十年功的前提下,還包含更多幾百年前的人的十年功。他們的作品富有價值,使我們有機會得以透過自身,投影這些曾經活生生的人。舞台使我們成為作曲家的化身,更能作為展現自我的場域。模仿是一開始需要達到的高度,爾後便是展現個人特色的表現,而這不代表可以將譜上的記號隨意更改。忠實呈現作曲家想表達的,而對於這些表達的想像,則是經過人生淬鍊,屬於自己的見解,符合邏輯的假設,描繪出獨一無二的詮釋。可以說我們是說書人,上台表達綺麗的故事是我們經常做的事。

 

我們接觸的不是只有音樂,是生活

  音樂除了娛樂面向,如同前面所說,蘊含的故事反映時代的悲哀與歡樂,或個人人生經歷,看到曾經的人,在漫長的時光迴廊上留下的痕跡。這些故事可以讓我們反思,並從生活體會、同理。「與其在琴房待八小時,不如去外面玩八小時。」音樂即生活,這是我在音樂系上,獲得最大的收穫。

  百年前的作品,如何在我們指尖下重現,一直是我們想破頭的困境。理論課、歷史課,都是幫助我們回到那時代。曾經為了彈出拉摩的作品,我開始接觸不喜歡的專業領域,如政治、經濟、地理等,影視作品也變成我的養分,看歐洲宮廷劇,讓腦海有當時代畫面等。有這些元素,才能體會到在高貴、優雅及華麗的時代下,作曲家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創作出這部作品。抽象的詞語,最終不斷從生活中探索,才得以窺見真實的面貌。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

話題類別:同系不同樣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