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民族系的相遇,讓我在他人故事裡看見靈魂間的共鳴
2025/8/11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吳念芹同學

我與民族系巧合下的相遇
歷史和民族學對我來說的共同點在於都試圖去研究其他族群。
我最初想選擇的科系其實是歷史系。我一開始就很明確知道自己喜歡文科,國文和歷史一直以來都是我的強項。說實話,與民族系的相遇完全是陰錯陽差。在我考完學測要準備填志願時,我姐姐恰巧翻到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的課程地圖,她很驚訝地告訴我,民族系的課包含很多特別的小語種,比如蒙文、藏文、滿文等,這是激起我對於民族系好奇的第一粒石子。雖然當時它還只是安靜地沉進水底,但也在我心底留下些許淡淡的漣漪。我想著:「民族學?是做什麼的?似乎也像學歷史那樣,可以閱讀很多屬於不同人、不同族群的故事?」這讓我在心裡給民族系添加上了一個索引,把它和歷史系一起放進我的志願清單。
面試資料準備過程中認識自己
我在準備面試資料時,是以科系所需特質為軸心,連接起我過往學習歷程檔案作品中分散的精華。而真的使我去認真檢視,思考我真正想要的、真正感興趣的到底是什麼,是在製作二階面試需要的學習歷程自述時。
說實話,我的備審資料起初在校內模擬面試的時候做得並不理想。一開始我不得要領,只是把我認為自己高中時勉強能挑出來說一道二的東西一股腦地放上去,沒有一個中心主軸作為論述,而讓這些內容顯得紛雜。我才發現,真實的問題不在於高中完成的作品,是否擁有一個完美符合未來科系的主題名稱;而是,需要我從這些大大小小、不同課程中完成的作業裡,去尋找出符合目標科系的價值,將這些散落在作業中的珍珠串連起來,才是面試時最需要展現的。
為什麼最後選擇民族系?進一步認識科系更是認識自己
於是,我改正原本對於某個滿意作品的長篇大論,將焦點側重於幾個我羅列出,並且符合民族系的特質。我選擇呈現了我在魚港探索中,所發現陸地人和海上思維碰撞後的觀察,以及我在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參訪活動中,所發現來自動物保育員、動保團體及一般民眾的不同觀點── 這些都是我挑選出我認為的,民族系會感興趣的特點。而在我揣摩民族系這位「陌生小姐」的心思,並試圖打動它的過程中,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如同窗上的水霧,隨著面試資料的紛雜被逐一擦去後,才能露出內心最深處的渴望。
這是我過去少有的,反思與認識自己的機會。在我絞盡腦汁挖掘自己身上的優點時、在我苦心思索我和民族學的共鳴後,反而使我豁然開朗。原來我喜歡的,就是這些來自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族群,他們的生命故事。
我閱讀這些人口中的講述,有關於他們的生活、他們遇到的困難和挑戰,甚至他們能給予我們的建議和鼓勵。只是聽著這些故事,我就覺得我又多認識世界一點。看到得更多,能擁抱得也更廣,心和心的距離就更靠近了一點。我很喜歡這種感覺。
在民族系我學到什麼,我們在研究什麼?民族學到底想讓我們做什麼?
在民族系學習,會留給我許多想要解開的困惑,也讓我反覆學習解答。其中使我收穫最大的,便是一位老師告訴我們:「你永遠不可能變成他們,所以我們的研究只是在探討彼此的交集。」這句話,使當時上了一段時間的課,在因為看到許多族群接觸強勢外來文化後自身被影響改變的案例,而對這種我族、他族間微妙的競爭關係陷入迷惘的我,瞬間豁然開朗。也讓我回憶起最初我選擇民族系、也認為民族系最適合我的那個決心——因為我渴望了解他人。
也許我沒有改變世界的雄心壯志,也沒有宏觀的格局去檢視人類的模樣,但我很喜歡在民族系上看到的,在民族誌裡出現的那一個個截然不同的靈魂。並非要探究他們,解剖挖掘出什麼模糊龐大的概念。但通過這門學科,使我們的靈魂相遇,我們在彼此的靈魂上看到些截然不同卻又相同的東西。沒有什麼比這更直觀地證實:每個人類,沒有什麼不同,沒有什麼高低優劣,我們都只是一群彼此會有所差異但又能互相理解共鳴的人。沒有什麼比得出這個結論更令我感到愉快和滿足了,這是我目前為止在民族系上最大的心得和收穫。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