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0 開始的藥學英文組生活
2025/8/8
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藥學組(英語組) 戴塏紘同學
從0開始認識藥學,從無到有才是探索的本質
坐在電腦前看著落點分析,填著俄羅斯輪盤般的志願,似乎當確認的按鍵被觸發時,我的未來方向從此就被決定了。沒錯,這是我!甚至在一階放榜後,才開始找尋藥學相關的資訊,所以觀看這邊文章的你不用擔心,你並沒有輸在起跑點。
「醫學系出來是醫生,牙醫系畢業是牙醫,那藥學系念完,不就是藥師?」
我曾也這麼認為,但就在準備面試的三個月裡,我才發現藥學系可真的是深藏不露。藥師,只是其中一個最廣為人知的職業。但臺北醫學大學給我們的訓練遠遠不止於醫療體系,而是將每個學生都培育成各領域能獨當一面的人才。當年我在填志願的時候,英語組是新創立的組別,打著「接軌國際、引領全球」的口號,這點吸引了我。當初我想著能一邊為家人的健康把關,也能一邊精進自我、探索藥學,便憑著一股衝勁來到了這裡。
藥學不等於化學,全方位才是藥學的代名詞
「我不喜歡化學,我不適合藥學系。」這句話大錯特錯。
藥學是一門學問,而不是學科。我們會從新藥開發,介紹藥物是如何被創作出來的,這是藥物化學;從作用機制,說明藥物如何產生作用,這是藥理學;從服藥方式,分析什麼劑型最適合特定病症,這是藥劑學;從臨床治療,講述怎麼幫助一個人,這是藥物治療學……。涵蓋化學、物理、生物等多層面切入,這才是藥學的本質。
而在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藥學組(英語組),除了上述國考相關科目以外,更多的是你永遠想像不到的跨領域課程,包含中草藥學、化妝品學、毒化毒理學等,提供學生多面向的學習資源,除了認識藥包中一顆顆的藥物外,系上更注重學生的多元發展。我很喜歡英語組特開的「藥物科學新知」,全英語的授課模式,加上教授從零開始指導我們如何閱讀論文,到最後把我們訓練成在台上能流利地傳播專業知識的人。那一個瞬間,我覺得走入國際並沒有那麼艱難。
在北醫的每個人,都是可以學習的對象
我在這個科系感到最驚訝的是,總是有人可以辦了 N 場活動,參與 N 個社團,卻還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好。他們很「討厭」,看起來就沒有在念書,卻還是可以拿到好成績。但我也很羨慕他們,當我和他們交流後,我才知道什麼是更好的時間規劃、更有效率的讀書方法,潛移默化間,我也慢慢成為大家口中的「扛霸子」。
讀書搞定了,我還能做什麼?
藥學之夜、宿營、藥學營等都是進入社會前很好的訓練,透過這些由同學們自己組織、籌辦的活動,能拓展的人脈、能學到的新技能,只會多不會少。以我當例,每一場活動我從未缺席,在我當組員的期間,我學會什麼是時間管理、什麼才是效率;當我升上大二,從活動的公關長到隊輔長,我學到怎麼和企業談判、怎麼管理底下的人員;當我升上大三,成了藥學營的課務長,藉此認識了許多學校的老師,佈下了極廣的人脈,包含我現在的實驗室教授,也是靠著這些課餘活動才結識的。
我認為北醫最大的特色,就是「人」,每個人都是來自不同地方的高手,以人為鏡,也是個很好的學習模式。
永遠不要侷限自己,放得開才會有無限可能
我高中畢業於台北市的前三志願,從我踏入北醫大的校門開始,對於成績的執著就深刻我心。但這裡不是高中,當大二開始遇到專業科目時,在學業上向來得意的我,因無法接受自己被打趴而卯起來念書,但這些知識怎麼可能是乾讀書能理解的。當我以為我真的了解內容時,打開題目卻連選項都看不懂;當我看著成天滑手機的室友跟我說這次考試又是 96 分,再看向只有 70 分的自己。不斷增加的百分比,不斷向後的排名,我差點懷疑自己不適合北醫藥學。
有天校隊的學長看著我又因球隊雜事筋疲力竭的時候,他跟我說:「人不是萬能,有些事情我們做到 60 分就好,事事求滿分反而難以堅持。」我回家細細咀嚼這句話,或許球隊是如此,成績也是如此。我開始在大三接觸從前很排斥的實驗室,開始不要以成績導向地學習藥學,才發現這些我恨得要死的科目,是多麼深奧有趣。儘管我現在仍然天天一堆待辦事項得做,仍然天天一堆書得念,但我很開心,我覺得我過得很充實,這或許就是燃燒自己的意思吧。唯有放下一些從小習慣的執著,才能真正地體驗大學生活。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