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

走在中醫與西醫的學習之路

2025/8/5

長庚大學中醫學系 彭以諾同學

走在中醫與西醫的學習之路

難以割捨,不如魚與熊掌兼得

  在大學以前,我對生物和化學最有興趣,但中醫藥的認識程度幾乎為零。在就讀藥學系時,我開始接觸到更多中醫的治療與診斷,也學習中藥,發現自己對於「中藥、診斷、治療」有更多嚮往,因此決定重考。在分科測驗前一週,我因感冒就診於中醫診所,幾帖藥的緩解效果出乎我意料。這次經驗也讓我對中醫的療效產生了更多的信任。然而,高中對生物的熱愛,讓我對西醫亦抱持著強烈的興趣。我在選填科系時,在中醫系和醫學系之間反覆思考。最終,長庚大學中醫學系得以雙主修醫學系的制度,讓我看見整合兩種醫學體系的可能,說服了我選擇就讀。

  中醫系對我而言極其神秘,在前往學校報到前,我曾想像就讀的同學可能擅於養生,或是來自中醫世家,而教授和醫師對醫書如數家珍,彷彿古裝劇中的太醫。我也想過,大學生活可能會相當疲憊,被不間斷的讀書、考試和報告作業追著跑。這些想像,構成了我對中醫系最初的印象——如今看來,多是對未知的刻板想像。

 

7年300多個學分課程,全台課程數最多的中醫系

  長庚中醫系的專業必選修課程,分成中醫和西醫兩大類型。課程從基礎的理論架構出發,先學習健康人體的運作原理,再認識各樣疾病,最後進入治療方針的訓練。中醫課程從《內經》、《難經》與診斷學出發,建立中醫的生理與病理概念,以及診斷的方法後,開始學習藥物、穴位與臨床醫典,最後依照內、外、婦、兒科為主題學習後,進入臨床實習與應用。西醫課程則是完全依照醫學系授課方式安排,具備雙主修資格的學生,畢業後可參加醫師國考,取得西醫師執照並執業。「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為了同時獲得兩項專業能力,課業負擔於我而言確實不輕。

  在所有課程中,「診斷學」和「方藥學」是我印象最深刻的。這兩門課程不僅需要記憶大量的專有名詞,還必須具備實際的應用能力——仔細辨別不同症狀的病因以及不同藥物治療的核心側重,才能選到最佳治療解方。對我來說,看病如同解數學題,必須從線索推敲答案,再選擇合適的工具與方法,方能藥到病除。

 

用心提拔後輩的教學策略,互利互惠的學習成果

  長庚中醫系有兩項特色,讓我在學習時獲得極佳的感受。第一,系上重視實務課程,從一年級就開始培養學生的臨床經驗與概念;第二,師生互動良好,讓學生更容易了解醫療現場實際發生的狀況。許多系上老師都是從長庚中醫系畢業,並在長庚醫院任職。他們熟悉長庚體系,願意認真教導學弟妹,讓經驗傳承暢行無阻—不藏私地分享實務經驗,幫助我們將知識從課本延伸至臨床實際應用。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次醫院見習課程中,老師透過問卷了解學生的期待後,便在參訪時安排內視鏡和鼻胃管的模擬實作,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實際操作儀器的機會。此外,系學會也安排多場學術講座,邀請已就業學長姐回校分享行醫經驗與工作日常,並傳授針灸與推拿等技術,協助我們在臨床技巧上持續精進。醫學教育不能只是紙上談兵,硬背的知識終將被機器取代。唯有不斷實際動手操作,實際應用課本知識,才能培養學識與臨床能力雙雙頂尖的醫師。

 

邊學邊應用,促成自動自發的學習

  系上在暑假開設了中醫見習課,讓我在升二年級的暑假,有機會進入醫院的中醫門診跟診學習。短短兩週的見習,不僅能直接接觸病人、為病人把脈,還能和主治醫師討論。這段經驗讓我在知識的應用上更加靈活,也發覺自己在學習上尚有不足、仍須精進。曾有幾次,當我身體抱恙時,我嚐試運用過去所學進行簡單的自我診斷和治療。隨著症狀有效改善,身體快速康復,便會產生滿滿的滿滿的成就感,也更有信心幫助朋友與家人緩解身體的不適。定期考核自己的能力,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而清楚自己的不足,才有學習的方向與動力。在學習過程中,成就感激勵我有更多動力主動求知,並持續喚醒我行醫助人的初衷。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

話題類別:同系不同樣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