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系學生的跨領域探索 用多重視角解讀世界
2025/7/30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簡珮珊同學

往哪裡走 取決於我們怎麼想
我目前就讀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在高中三年級的時候,考上心儀的大學是每個人心中的首要目標,有些人早早確立目標,但也有些人仍懵懵懂懂,而我正屬於後者。
當時的我,在努力拚學測的同時,也很迷茫該選擇什麼科系作為未來四年的專業,更不清楚自己畢業後想從事什麼樣的工作。總覺得焦慮不安,彷彿一旦選定科系,就等同於為未來的職業下好決定,這讓我感到不安、納悶與困惑。於是,我開始將目光轉向與教育與職業相關的社會議題上,並在思考的過程中發現,這正是我在意且想深入理解的方向,也讓我決定進入社會系,期待能在此追尋這些問題的答案。
雙領域的並進
其實社會學意外地擴展了我對於未來的職涯想像。在社會系中,我修習了教育相關的理論,不但逐漸解開了心中的疑惑,也學會從多方的角度思考事情。除此之外,我也接觸了一些實務課程,像是「統計方法」與「訪談研究」;在大二時,我因為修了「社會統計學」,而對數據統計產生興趣;期間也修了教育、科技相關的社會學識課程。這些經驗讓我在大三下學期決定進行跨領域學習,並選擇修習教育大數據微學程。
在現代,「數字」是相當具有說服力的。我們常說「用數據說話」,而在這門微學程中,我學會運用大數據的資料量分析行為,對未來進行預測,龐大的資料量能夠讓預測結果更加的準確。然而,單純的數字呈現有時略顯單薄、不夠深入,而過去所學的社會學理論與統計,讓我在進行大數據模型結果的解讀時,能夠更有理論依據與概念地去解釋研究成果。我嘗試在課程中引用一些社會學觀點,並加入多元視角的分析與詮釋,讓數據背後的意義更具有豐富度與層次。
從零開始,勇於跨步
在微學程的必修科目中,我首次接觸到程式語言的編寫,這對我來說是從未碰過的事物。課程內容包括使用 Python 撰寫程式以擷取網路資料,以及運用 R 語言進行資料的統計分析與圖表製作等。
由於完全沒有相關經驗,剛開始學習時真的是舉步維艱,光是熟悉操作就花了不少時間,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我投入大量的時間學習,不斷努力。每當在課堂中遇到問題,我就會詢問老師或與組員討論來解惑,或是利用線上資源多方了解,同時我也學習使用不同的軟體與平台,來掌握不同語法的結構差異。
在這之中,最讓我有成就感的地方在於,除了學會編寫程式語言來進行研究分析,我更結合在社會系所培養的邏輯思維與口語表達能力,將數據背後的概念與意義清楚傳達給他人,過程雖然走得不容易,卻也淬鍊了我勇於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與表達想法的能力。
做中學,學中做
在決定跨領域學習的那一刻,我發現自己其實是抱持著一種「無畏」的態度在前進。沒有過多思考,因為「想做」就去做了。也正因為如此,我從困難中成長,在陌生的領域從零開始,帶著社會系累積的背景知識與能力,一點一滴了解教育大數據領域的新知;透過各種實務操作,我也學會了運用不同的思考邏輯來處理問題,我也在這段跨領域學習中深刻體悟到「做中學、學中做」的真正意義:只要真心想做,就不用擔心做不好,也不用害怕自己做不到。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