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陌生到熟悉,我在交通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2025/7/25
逢甲大學運輸與物流學系系友 鄭曉庭

陌生v.s.熟悉
當初選擇科系的時候,我曾經花了一段時間思考:選擇跟自己興趣有關的學系?還是應該以未來就業作為優先考量?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我最終選擇雖然我沒有那麼熟悉,但我認為符合未來趨勢的逢甲大學運輸與物流學系。剛開始,我對運輸與物流的認識有限,甚至誤以為這個領域的出路是畢業後去當列車或卡車的司機,或從事任何與交通有關的工作。但隨著深入學習,這樣的初步印象逐漸被課程內容一一打破,讓我重新認識了這個領域的廣度與深度。
就算陌生,依然充實
正式進入逢甲大學運輸與物流學系就讀後,我發現所學內容跟「如何成為一名司機」完全沒有關聯,而是關於運輸與物流領域的規劃、管理、概念等內容。 課程主要可以分成兩大類:一是基礎課程,介紹陸、海、空和物流的基本概念,並輔以管理學、經濟學、程式設計等多元領域知識;二是專業領域課程,深入探討更細部的專業技術與應用。
其中,我印象深刻的課程是「運輸規劃」和「智慧物流」,這兩門課程都是以實作為導向,除了透過分組讓我們培養團隊合作的能力之外,同時不再僅限於課本上的文字,而是結合各課程的所學,實際應用、動手操作,讓我們從中學習並得到成就感。像是「運輸規劃」課,我們就透過計算人流、車流,運用專業程式進行分析,來改善或預估某地區的交通狀況及號誌更改;而在「智慧物流」課程中,我們學習撰寫程式碼,讓自己的物流小車能夠動起來,進而完成指定任務或路徑,讓抽象的整體物流領域更加具象化。
成長的路,一路有伴
我覺得運輸與物流學系最與眾不同的特色,就是「亦師亦友」的師生關係。可能很多人在上大學的時候,會覺得與教授有距離感,但在逢甲運輸與物流學系中,學生跟老師之間的相處很融洽,這種既是師生、也是朋友的環境,讓我們與老師之間產生更多連結與話題。讓我們除了學習運輸相關知識以外,也提升了主動學習的動機,讓我們勇於與教授討論運輸與物流的相關議題。
除了師生互動外,系上也會透過系學會舉辦的各類型活動,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系上亦積極推動與國外姊妹校的交流計畫,讓兩校的同學有學術上、文化上的認識和交流。而在就學的幾年中,我的視角也悄悄發生了改變,從原本只是單純地在路上行走,到現在時不時會觀察標線、標誌的設置是否正確,或是號誌的規劃是否合理,無形之間,我更關注了生活中的交通事務。
成為更好的自己
有一年暑假,我有幸到公家機關工讀,那是我第一次正式接觸到運輸與物流相關的工作。雖然剛開始幾天,我只負責基本的文書整理,但不久之後,便被分配到使用GIS系統,畫下六個都市行政區的地下消防栓和消防栓的紅色標線、機慢車道的標誌,至少處理了上千條的標線設置。從前,我對「交通工程」這門課並沒有太深刻的理解,但經過這份工讀,我將課堂所學實際應用到工作中,也藉此加強了原本較為薄弱的專業基礎,是很好的「做中學」經驗。而當初一天只能完成三十條紅色標線繪製與建檔的我,到後來一天可以完成至少五十條,這樣的進步讓我很有成就感,但內心仍擔心是否達到單位的標準。
直到一次聚餐中,主管說:「從以前到現在,所有分發到我們科室工讀的學生,你是最有效率的一個。平常我們畫這些紅線都要花好一陣子,剛開始不知道要給你做什麼工作,就把畫紅線的任務交給你,但每次給工讀生畫紅線,都沒有全部畫完過,預想兩個月之後你應該沒辦法畫完,結果你居然只花一個半月的時間,就把整個科室要畫的紅線全部處理完,真的很厲害。」當下聽到主管稱讚的話,真的感覺非常開心!原來這份工讀,除了增加我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外,也讓我透過實際的行動,獲得更多的成就感。
歷經了幾年的學習,從起初的對這項專業的陌生,到後來逐漸熟悉並融入在生活中,我在運輸與物流領域逐步累積了許多知識與能力。透過教授一次次的指導、和同學討論與一次次上台報告的歷練,我不再只是以「使用者」的角度看待交通,而是能夠以專業的角度,思考運輸與物流系統背後的邏輯與設計。同時,我也培養了文獻蒐集、資料分析、團隊合作等的能力,成就更好的自己。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