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同時是受教者,也是教育者
2025/7/24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 鄭筑心同學
重新認識教育學系
說到「教育」,大家最直接的聯想大概就是站在黑板前的老師,而學生時期最常出現的想法排行榜裡,大概有一半都是:「我之後絕對不要當老師…」,偶爾也會夾雜一兩句「我來教一定比他好」的吐槽,在我考上教育系前,也是如此認為。
直到真正進入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後,我才開始重新審視「教育」的意義。原來教育背後的知識脈絡遠比我想像的更龐大而複雜,包括課堂教學、科技應用、行政處理、量化研究……。教育系統其實包含了非常多不同的面向跟專業,遠比我們在身為「學生」時所看到的複雜許多。
雖然挑戰性不小,但對我這種喜歡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擅長創意思考與邏輯分析的個性來說,教育這個「多角度思辨」的領域特性反而充滿吸引力。如果你也喜歡對一件事進行追根究柢的思辨,教育領域或許會很適合你。
「學所有事的一些事,會一些事的所有事」
在教育系,我們總是在學看似來自各個不同學門的知識:心理學、哲學、統計學、行政法……這些乍看應該被分散在不同學系的課程,只要在前面加上「教育」二字,就都會變為我們的必修課程。但我們只會觸及到一些基礎的理論,這便是「學所有事的一些事」。另一方面,教育系的學生未來多數還是會走上教育第一線,因此我們也必須「會一些事的所有事」,也就是要懂得如何教學。我們要修教學原理、兒童與青少年發展、課程發展、測驗與評量等,如果你選的是初等教育(小學)學程,那國語和數學教材教法當然不在話下,這兩個科目更等於是老師的原始附加技能。
那麼,要怎麼在一群技能相似的老師之中脫穎而出呢?答案就是拓展技能樹。以我為例,因為高中讀過自然組,現在正在加註自然專長的修練場裡奮戰;對資訊科技感興趣的同學,建議可以選擇加註資訊專長;而因應台灣近期推動的雙語和本土語教學,加註雙語或本土語專長也是不錯的選擇。
因此,教育學系也常流傳一句話:「讀教育,會越讀越忙」,這正是因為我們發現,為了讓教學設計更臻完美,就必須學會更多東西來配合教學現場的所需。
讀教育 VS 理解教育
目前大三的我,逐漸體會到教育系是一個「做大於讀」的科系。即使每一科的理論都背得滾瓜爛熟,考試總是高分過關;實際走進教學現場就會發現,教育系的理論往往來不及在當下浮現腦海。因為在一個班級裡,總會有三、五個以上不可預知的因素,也因此「做中學」幾乎成為了教育系的核心概念。
有時候,不是因為我們對於教育理論了解得不夠透徹,而是光靠閱讀,仍沒辦法確切理解它在現場該如何實踐。所以,讀教育系常會在某個教學經驗中頓悟:「啊!原來這才是教育真正要做的事啊!」那種直到親自經歷後,才開始理解或真正知道什麼是教育的感覺。
整體而言,教育似乎是一條吃力不討好的路,但其實它的發展比想像中更寬廣。有人走向穩定的鐵飯碗(公教職)之路,也有人選擇創業管理(經營教育事業),這兩條路看起來風格截然不同,卻都來自同一個出發點——對教育的熱情與執著,因此我始終覺得,讀教育系,絕對不會是一件無聊的事情。
受教者&教育者
進入教育系後,讓我感到最有趣的事,是參與各種大大小小不同的營隊,去教導不同年級的學生。這些經驗讓我們在「受教者」與「教育者」之間不斷切換身分;在大學的教室裡,我們是受教者,但在教學現場,我們又成了教育者。
也因此,當我們學習如班級經營,或是教材教法設計等理論課時,我不再是單純記誦課本內容,而是會一邊思考自己過去參與營隊、課輔等經驗中遇過的情境,去思辨那些教學策略的可行性、去檢視各種教育議題的實務面,並重新理解教師這個角色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這些身為教育者的經驗,讓我對大學的課程內容有了更具體的認識,也讓我更確定,自己正在走上一條能夠實踐教育理想的道路。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