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空間,創造生活—我的建築系學習旅程
2025/7/1
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學士班 張詠銘同學

進入建築系的契機
我高中時就發現自己喜歡設計,常常會在腦中構思自己家中居住環境的改造計畫,對於周遭的商圈街道,也會有想要動手改造空間的衝動。但一開始在考慮生涯方向時,我其實是在「工業設計」跟「建築設計」間猶豫不決,無法確定哪一個更符合我的志向。直到一次聆聽謝文泰建築師的演講,他提到:「建築是含有人類生活、文化、自然環境緊密結合的學科。」我發現這項特色正好與我的喜愛不謀而合,也讓我確定我喜歡的是建築。後來,我在作品集中以家附近沒落的商圈街道為題,提出改造提案,設計親子友善空間和特色街道與家具。這次創作不僅使我從中獲得成就感,這也滿足我對建築的想像,我們可以透過建築活化自己的生活、居住空間,也可以改變都市的樣貌。此外,透過建築可以想像跟了解一個國家的生活習慣、文化背景,對我來說,「不會動的建築卻有活的語言故事」正是建築的魅力,也是吸引我進入建築領域的原因之一。
建築的多面向學習
在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學士班的眾多課程中,我最有印象的是「設計思考」跟「建築設計」課程。學習這些與建築相關的知識時,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在思考設計、模型製作、設計圖繪製、空間尺規,同時還要兼顧物理環境,例如風的流動、陽光照射角度、氣候溼度、地理歷史的文化背景等專業知識,我們需要學習如何將設計理論應用於現實情境。而這些訓練的最大目的——也是我最喜歡的部分——就是讓我們體會將建築視為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的一部分,把社會、環境、科技等多重因素納入設計考量,創造社會價值。例如在我參與社區實踐的USR計畫過程中,我必須深入了解烏日農家社區的居住需求,例如搭設戶外活動棚架、植栽選擇等,構思如何將社區改造成親子休閒遊憩的體驗空間。這種走出教室的學習,讓我可以實際感受、摸到建築構造上的問題,並從中快速地學習與成長。
除了專業實作外,其次是大一有很多美術跟基本設計的訓練,包含素描、麥克筆等等表現法的練習。最難忘的是大一在校內製作裝置藝術的經驗中,老師邀請校外藝術家與我們合作,在學校內創作,用紙箱打造聖誕老公公跟雪橇,把座椅包裝成禮物盒,為校園環境提供新的活力。
建築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覺得建築系跟其他科系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像是設計課沒有課本,而是請業界的建築師來授課,除了必須和老師以實際的設計圖及模型表現來討論課程內容,也需要親自走訪,體驗建築基地上的風與光影,了解周遭的文化脈絡。這樣的學習方式跟以往從書裡學知識很不一樣,十分有趣,也讓我不斷把自己推向極限去思考各種可能性,在實作過程中快速進步。
建築系的生活也與眾不同。其他系的學生可能背著包包去上課,但建築系的學生基本都待在工作室,手上不是拿著材料,就是在構思與討論設計。同學們很常一起熬夜、趕評圖,所以彼此感情都很好,久而久之形成了像家人般緊密的羈絆,這種團隊的歸屬感及認同感也是我們系的一大特色。
實踐中的成就感與啟發
我認為就讀建築系最能感受成就感的時候,就是評圖當天,將自己創作的圖跟模型擺出來的那一刻。大一時,或許我們會對自己的作品不夠滿意,但隨著年級提升,就能明顯感受到自己的進步與成長。每一次評圖,都是一次全力以赴的呈現。被老師誇獎時,心中當然會開心很久;而當遭遇質疑與批評時,那種挫折感雖然難受,卻也是下次更加努力的動力。
學設計的過程免不了遇到迷茫的時刻,在邏輯思考跟設計理念之間,常常會出現拉扯糾結的情緒。但也正是這樣的過程讓我更了解自己,也更能釐清事情的主從順序,並逐步統合想法。在通識課這類需要跨系合作的課程中,我很常擔任整合團隊想法的角色,並積極發想建議,協助組員往更清晰的方向發展。我相信,經過建築系的訓練後,不管未來在哪個領域或職場,都可以快速地適應環境,並找出適合自己的做事方式。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