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

從「喜歡」出發,走進音樂的世界與真實

2025/6/23

東海大學音樂學系 楊妍熙同學

從「喜歡」出發,走進音樂的世界與真實

音樂不能當飯吃?

  我七歲開始學習鋼琴,從此便對音樂情有獨鍾,國小時就立志成為一位鋼琴演奏家。每當大家問我:「為何想讀音樂?」我的回答總是:「因為喜歡!」但這樣的答案似乎不大能被接受。對於那些期待明確目標或成就的人來說,「喜歡」顯得過於單薄而不夠實際,尤其我沒有過人的背景,選擇音樂系被他人認為是為了逃避沉重的課業,未來也不會有太好的發展。更何況,當時的我對於音樂系的認知其實也十分有限,以為音樂生都在琴房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且我所認識的職業只有老師和演奏家兩種而已。

  因為喜歡學習各種知識,所以我的學科成績其實不差,並且我在國、高中時期也做了許多嘗試,如:剪影片、演講、寫文章和程式,也在求學過程中得過各式各樣的獎項。看似多元又豐富的表現,但我心裡很清楚,這些都不是我的熱情所在,我可以做得很好,但不一定能做得開心。也正因如此,在填報大學志願時,我最終仍是選擇了音樂系──那是我真正熱愛、也最想投入的方向,即使家人一開始並不完全支持。

 

學音樂也要讀書!

  在西方古典音樂學系中,需要學習各種理論。透過音樂史可以了解政治、宗教與社會對音樂的影響,以及各時代音樂種類與風格間的交融與消長;和聲學、對位法、曲式和音樂基礎訓練幫助我們剖析音樂的組成元素,訓練耳朵捕捉更多的細節;指揮學和教學法更是未來執教或帶團時不可或缺的實用技能。演奏方面,我們必須修習自己選擇的主修樂器,加入合唱團或管弦樂團學習合作,而針對不同的主修樂器也需要修不同的課程,像常被比喻為「九官鳥」的聲樂組就要修各種語言的語韻學。

  剛進入大學時,我就對音樂史非常著迷。我們從中世紀開始了解西洋古典音樂的起源,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宗教改革使教會音樂變得多元,原本被教會禁止的器樂音樂也開始興起。及至科學革命與啟蒙運動催生出一本本音樂理論書籍,使19世紀的音樂學家能一窺堂奧,而為了研究巴哈而產生的音樂學,讓我們了解到一點都不「巴洛克」的巴哈是如何成為巴洛克的代表?曾經消逝的歷史又是如何被復興?而我們正在演奏的曲目是哪個時代的產物?當然,音樂也不總是這麼嚴肅,音樂家們複雜的人際關係與八卦常常和他們的作品一樣精彩。

  當音樂的秘密被一層層地剝開,我開始不滿足於課堂所學,因此也到歷史系修習世界史與史學導論等課程,希望能了解歷史是如何被建構,而我的夢想也從成為一位鋼琴演奏家變成了音樂學家。

  近年臺灣的音樂系有朝跨領域發展的趨勢,像是東海大學音樂學系嘗試將音樂結合科技和AI,2024年大學部也開設了音樂治療組,外系的同學也能到音樂系雙主修或輔系。而在工作場域,亦需要跨領域的專業人才,例如具備法律素養的藝術行政人員、願意演奏和推廣當代音樂的演奏家、懂音樂又懂劇場實務的歌劇導演等。所以,其實音樂的路可以很窄,也可以很寬,最重要的是要能找到讓自己在過程中享受的事情,並全心全意地投入。

 

孤獨與協作:音樂系學生的多面向修煉

  不同於其他科系,音樂系的學生投入大量的時間自我練習,需要讓自己變得「孤獨」(solitude),才能專心聆聽並修正演奏。但在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樂團、合唱或室內樂中,又得學會與他人溝通,共同創造織度更加豐富的音樂。

  在一對一的主修課中,我們可以直接與教授討論我們對於音樂的想法,進而實現在演奏上。音樂系中的許多課程都沒有標準答案,我們會無所不用其極地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與朋友一起演奏室內樂)

 

音樂使我們成為內心最富有的人

  作為音樂系的學生,不免需要準備個人獨奏會,而這個過程充滿挑戰,因為我必須不斷直面自己的不足。每次上台時,緊張的情緒常讓我陷入自我懷疑,甚至一度感到恐懼。然而,通過演奏,我能與他人分享在琴房中無數努力的成果,並傳遞內心最真摯的情感。當演奏結束,台下響起的掌聲成為一種無形的鼓勵,若能夠打動觀眾的心,則帶來無比的成就感。

(大學第一次舉辦鋼琴獨奏會)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

話題類別:同系不同樣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