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出發—我的劇場人生
2025/6/23
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系友 邱書凱

戲劇之路一從興趣到專業的轉變
國小時,我曾參與學校的樂團、鼓隊及舞台劇演出,因此開始對藝文產生興趣;國中教育會考時,我同步報考藝術才能班聯合甄選,並進入復興高中戲劇班就讀。戲劇班徹底翻轉我的校園生活,肢體、聲音、化妝、排演等多元課程,是前所未有的體驗,更堅定我想進入戲劇相關科系的念頭。但為減輕家中經濟負擔,當時我只填選了三所公立學校的戲劇系,分別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立臺南大學。
錄取結果放榜後,我進入了國立臺南大學,正是這份機緣,打破我對於戲劇只存在於表演廳或影視媒體的刻板印象,更關鍵的是讓我領悟如何「透過戲劇建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強調以戲劇/劇場元素進行創作與應用,包括角色、情節、舞台、燈光、服裝、音樂都可以單獨被萃取,針對活動目標及參與對象運用在學校、社區、博物館、美術館等機構。更可貴的是,基於上述的專業背景與人格特質,系所教授相當重視師生間的溝通,這一點在升學面試時就能明確感受到,也是我認為在生活及職場時不可或缺的態度。
從教室到職場的接軌歷程
系上的課程相當豐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則是「戲劇教育(Drama in Education)」這門課。在第一個學期的課程中,教授會運用戲劇教案帶領同學們親身體驗。當時教授以安徒生的經典童話《國王的新衣》為藍圖,除了讓同學們擔任國王聘用的服裝設計師角色,運用生活媒材為國王設計衣裳之外,甚至出現「教師入戲」的環節,由教授扮演國王一角,親身巡視設計成果,在情境設定中跟同學們進行雙向互動。
在教學現場,教師經常是「權威者」,單向地傳授知識,但在上述實例中,卻顛覆了教學傳統,學生被賦予「創造」的可能,充分地享有自主性,而教師藉由角色扮演,透過聲音、姿態、心理詮釋,用戲劇巧妙地玩轉教學。這讓我相當驚訝,原來學習可以這麼生動好玩,戲劇居然如此貼近生活。
而在正式踏入職場前,系上也提供許多實習(踐)的機會,包含戲劇創作、劇場技術、藝術行政、戲劇教學等機會,讓同學們累積經驗。所以我在畢業前,就曾到教育機構或立案劇團擔任兼任講師、教案設計、排練助理等工作。也因為在學期間的人脈連結,我的第一份工作便收到劇團邀約,擔任藝術行政之餘,也兼任戲劇教學的職務。
觀察物件,想像與建構使用者的生活(第十六屆草草戲劇節_志工工作坊)
藝術行政一創作與宣傳的橋樑
劇團的行政業務涵蓋甚廣,包含演職員聯繫、會議紀錄、餐飲住宿安排、行銷宣傳、票務、結案核銷等,因此對創作內容及製作流程是否全盤了解,就至關重要。而南大戲劇系規劃的課程兼顧理論與實務,從入學起便開始培養同學們的全知觀點。
劇場組織如何建構與分工?文本具備哪些藝術及特殊性、如何運用在宣傳?怎麼將戲劇元素活用在對應社群,並依對象轉化?這些都是在學期間核心的關鍵能力,兼具學識與技能,能減緩剛進職場的陣痛期,協助我們快速進入業界實戰狀況。
像是有一年,劇團的演出要改編1960年代的台灣本土小說,當時我很苦惱要用什麼方式到校園做推廣,才能在引起同學們興趣與共鳴的同時,又能融合原班級課程的教學目標。後來,我將故事情境轉化成四個角色的獨白,每一個獨白中都暗藏線索,讓同學們可以透過聽覺去連結角色的關係,並藉由扮演及定格畫面的方式,讓台下的同學們當觀眾、台上的同學們體驗演員的感受,將教室瞬間幻化為劇場。
提供文本素材,讓同學重新建構故事(果實文教基金會_果實藝術創作營_校園宣傳工作坊)
人生如戲,從生活出發
經過這幾年在劇場的實際觀察,我認為劇場工作很「跨域」,不論I人或E人,都可以適得其所,但特別推薦給喜歡「表演藝術」又擅長「團隊合作」的同學,因為劇場是關乎「人」的場域。
如果對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感興趣,建議從幾個日常學習活動開始試探:
-
生活即劇場,仔細觀察每個人的行為與樣貌,並嘗試重構他的生活。
-
多去欣賞各類型或場域的展演,不論廟口歌仔戲、社區展演、劇院作品,都有其獨特的發展文化。
-
參與體驗陌生活動,發現自己擅長或喜歡的事,從中探索自我性格,找到適合個人的定位與職務。
從劇場跨到主持工作(薩有其豎《X'mas for Wood Wind Family》聖誕音樂會)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