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後的繼承者,我眼中的馬偕醫學系
2025/5/16
馬偕醫學院醫學系 劉承翰同學

邁向馬偕醫學系的心路歷程
在選擇科系之前,我先以自己的興趣和特質構思個人的目標學類和學群。我最喜愛的科目是生物,也享受幫助別人時的充實感,於是我便將目標鎖定於三類學群中可在第一線服務的醫藥衛生領域。
隨著對這個領域的關注日漸加深,我也開始留意起醫療環境中的實際問題。過去的我未曾注意到城鄉醫療資源的差距,直到觀察到住在鄉村的爺爺奶奶年事漸高,卻必須經過多次轉車才能抵達最近的醫院,我才意識到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均。因此,我立志成為一名偏鄉醫生,希望藉此弭平城鄉醫療差距,致力於提供更完善醫療照護給偏鄉族群。
馬偕醫學院醫學系奉行「寧願燒盡,不願銹壞」之精神,重視學生的醫學人文素養,師長們秉持著「先學做人,再學專業」的教育理念指導學生,期待學生在未來得以走入鄉里奉獻所學。在踏入馬偕前,我期待自己能在這六年中學習醫師必須的專業技能,並在與同儕的相處中磨練溝通協作的能力,為成為一位有溫度的醫師作好準備。
馬偕醫學系的醫師養成之路
馬偕醫學系將醫學人文素養視作醫師養成中不可或缺的特質,為此特別開設了「醫學人文的蘊含」、「敘事、理解與溝通」一系列課程來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醫學人文觀念。其中的醫師訪談課程令我印象最為深刻。此課程要求我們貼身採訪兼任醫師與教師的師長們,藉此機會近距離了解醫師的生活以及價值觀。對當時還是大一新鮮人的我來說,雖然對於專業的病症仍不甚理解,但也得以從工作、壓力、成長與學習機會等面向,循序漸進地了解醫師的生活。
近年來,馬偕醫學系亦推行「司法醫學學分學程」、「醫師科學家學分學程」等跨域學習的課程。期望我們能在醫學核心課程之外,多加涉獵其他領域的知識。大一時有幸加入醫師科學家的計畫,在教授的實驗室中一同進行藥理學實驗,我在教授的指導下初窺醫師科學家的研究、生活模式。這個課程除了教會我跨出基礎學程外的知識,也為我探索自己的醫師職涯帶來正面的啟發。
以營隊走向在地共融,馬偕醫學系的獨特使命
馬偕醫學系最大的特色是強調營隊活動與在地共融的重要性,如同馬偕牧師百年前自加拿大遠渡重洋到臺灣奉獻自我一般。馬偕醫學院的師生也希望自己的到來能夠延續馬偕牧師的精神,提升北海岸居民們的生活品質。因此,醫學系成立了形形色色的營隊,並與三芝社區密切合作,例如定期在當地幼兒園舉辦的黑熊醫院衛教活動,以及在當地特色節日──筊白筍節──期間推動的酒精不耐症篩檢,都是馬偕醫學系深入鄉里,為居民們謀求福祉所作的努力。
在未來職涯裡,醫師不僅要和同儕合作,也須和醫療團隊中的醫檢師、護理師等工作夥伴一齊為病患的健康努力,因此,良好的溝通能力是維繫團隊的重要基石。此外,富有同情心的溝通能力更能建立互信的醫病關係,有助於消除病人心中的焦慮。以這類營隊活動的方式推行在地共融,不僅可以拉近營隊夥伴們之間的距離,更能讓我們從相處中學習如何有效的溝通與交流,這正是營隊活動為我們帶來的更深層的價值。
每個人都是繼承者,馬偕醫學系傳達的核心理念
今年的筊白筍節,我們走上街頭發放酒精不耐症的宣傳單,一遍又一遍地向不同的人們解釋酒精對身心的危害。面對身著酒瓶裝的我們,來來往往的人們反應各異,有人仔細聆聽、有人不屑一顧,也有人笑著接過傳單之後,轉身即丟進垃圾桶。面對這樣的挫折,我們感到很洩氣,但教授鼓勵我們,只要我們的所作所為,能讓某一個人決心戒酒,讓他的家人與他自己的未來再次燃起希望,一切便是值得。教授的話彷彿當頭棒喝,提醒我們今天之所以頂著烈日,不辭辛勞地宣導衛教知識,從來都不是為了贏得認可,而是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夠為他人健康帶來正面的影響,如此便足矣。
馬偕醫學系想要傳達的理念,從來都不只是單純的醫學知識,而是那份為他人奉獻不求回報的精神。校長常告訴我們,醫師的價值從來不是由頭銜名聲定義,而是由病人的健康福祉見證。馬偕牧師作為先行者,燃盡自己作為火種,今日就由我們將這份愛源源不絕傳遞下去。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