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

探索教育之路:成為教育工作者的最佳選擇

2025/5/7

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劉淑青同學

探索教育之路:成為教育工作者的最佳選擇

跨出舒適圈  多方嘗試找到自己

    身為108課綱第一屆的學生,高中期間好多從來沒有聽過的名詞鋪天蓋地而來,像是「分科測驗、核心素養、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加深加廣選修課程」等,我們不只被學習歷程檔案追趕、被數學AB甲乙搞得一頭霧水,更要不斷地在自主學習中努力尋找自我⋯⋯。鑑此,我勇敢跨出舒適圈,積極參與各種活動,爭取嘗試不同領域的機會。在多元課程、社團、比賽、工作坊以及志工服務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特別喜歡與人交流,尤其是和國小學生互動,當我體會到自己在教學中獲得的成就感後,成為一位國小老師的心願悄悄地在我的心中萌芽。

  在發現專門培育跨領域人才的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以下簡稱「教科系」),一入學就有師資培育生的資格後,教科系便成為我嚮往就讀的科系。在考完學測後,我也很幸運地透過繁星推薦就進入教科系。入學前,我透過校務資訊系統查詢未來會修習的課程,除看到不少與教育科技有關的課程外,也有到國小觀課、試教的機會,因此期待能在大學期間學習更多教育相關專業知識、科技應用於教育的技巧,以及到國小教學現場與學生互動。

 

從理論到實踐的師資培育之路

    教科系的學習項目主要以教育部制定的「國民小學教師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教育專業課程科目」為主,必修包含教育概論、教育心理學、教育統計學、教學原理、教育哲學、課程發展與設計等;選修則有班級經營、學習評量、輔導原理與實務、實驗教育等;此外課程亦包含大三、大四需要修習的各類科教材教法與教學實習,不論是在必修、選修、又或是服務學習的課程中,我們都有很多機會接觸教學現場。

  截至目前,我最喜歡的課程是大學二年級上學期所修習的「教學原理」,短短的十八週,經歷了不同教學方法的報告討論、到國小觀課和議課、設計結合永續發展目標SDGs、6C全球素養的跨領域教案,並到國小試教。在修習完這門課程後,每當撰寫教案時,我都會檢視自己的課程設計是否有做到「跨領域學習」與「多元評量」的要求,並在課程的最後與學生議課,換個角度聆聽學習者真正的想法,同時了解如何教學能讓學生學得更好,這種能將所學運用在實際教學的感覺真的很好!

 

溫馨的教科系適合想當老師的你/妳

    我認為教科系最大的特色就是入學即擁有師資培育生的資格,這樣一來,我們不需要再經過一次考試,而系上的必修和選修課程都已經涵蓋教育學程,能在128學分內完成修習。相較之下,透過考試取得師資生資格的同學則需修習128學分外加三、四十學分,因此若成為老師是你未來的選擇之一,教科系絕對是理想的選擇。

  此外,教科系有一個名為「好窩」的系窩,為學生提供自由活動、開會討論及休息的空間。然而,因新竹教育大學和國立清華大學合併,教科系也預計於明年(2025)九月搬至光復路二段的「校本部」,屆時將不再有專屬於教科系的系窩,不過,新大樓的設備也讓人期待。

 

不斷自我成長的旅程

  此刻是我在教科系就讀的第三年,回頭看看兩年前的自己,是一個對教育專業知識、課程設計、跨領域學習都還很陌生的大一新鮮人;而兩年後的我,已經可以設計出一套跨領域學習教案,並在講台上完整地帶過一系列的課程。這些養分來自於教科系的教育服務團、教授們的指導,以及師資培育中心定期舉辦的寒假課輔活動與實踐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計畫。

  在這些志工服務裡,與學生互動的時刻是最迷人的,從孩子們炙熱的目光中,我同時也看到自己,彷彿訴說著:我們都還在學習──孩子們學習生活中該具備的素養,而我則是學習如何成為一位更好的老師。最後,我也想和大家分享,就讀教科系不一定只能當老師,考取教育專業相關的高普考或投入學術研究也是一種選擇,系上亦有開設專題研究的相關課程,今年我也在教授的帶領下投稿國科會的大專生研究計畫,這都是能讓學生擁有接觸研究的機會。

  教科系不僅讓我學習如何成為一位好的老師,也拓展了更多未來的發展方向,無論是教學還是研究,都讓我感受到教科系滿滿的溫暖和支持,引領我成為一位更優秀的教育工作者。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

話題類別:同系不同樣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