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前行,每一步都可能預見未來的驚喜
2025/3/31
逢甲大學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 沈宥均同學

多元視野的起點
我在選擇大學時,考量了眾多因素,例如大學交通位置、生活機能便利性及學校資源等因素,最後透過繁星推薦進入逢甲大學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以下簡稱合經系)。選擇合經系的主要原因是,我想讓自己有不同的世界觀,可以跳脫原有「傳統」學科的學習,例如經濟學、會計學等典型的學術領域,我想認識在原有教育裡比較無法接觸到的領域,因此渴望在非典型的學習領域,讓我可以學習到更多事物,擁有不同的世界觀。
在搜尋逢甲大學商學院各個學系的資訊時,我發現合經系的課程設計非常特別,涵蓋了經營管理、經濟實務和社會事業三大核心,其中「社會事業」對我來說更是全新的領域,之前從來沒接觸過。我以前只聽過經濟、企管、會計等學系,不知道合作經濟是什麼,因此激發我想要發覺、了解不同事物的興趣,最終選擇進入合經系。
起步:從不認識到認識
合經系的精隨就是合作經濟和社會事業,而且別以為看到「經濟」就認為我們只讀經濟,經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喔!系上的核心課程包含「經營管理」、「經濟實務」、「社會事業」,不僅僅是單純學習經濟學知識,更深入探討了社會事業、非營利組織等的經營管理專業。例如我們生活中常聽到的喜憨兒烘焙坊、鮮乳坊、里仁、嘉南羊乳運銷合作社、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若水國際、綠藤生物科技等都是合作經濟的範疇。
隨著全球對環境和社會責任的重視,企業需要積極轉型,以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不僅能環境保護、社會公平和經濟發展,還能保持長期競爭力。因此,系上的專業課程近年來進一步與永續發展結合,讓我們的選擇更多了!因為合經強調資源共享、社會合作與創新,且各家合作社、社會事業的創立使命,都是解決特定的社會或環境問題,因此合作社、社會事業的「本質」,即符合永續的目標。
例如:鮮乳坊的核心理念以「社會責任為導向的商業模式」,從源頭開始,強調公平交易和環境友好。直接與當地小農合作,採用無添加、無防腐劑的生產方式,並強調產品的高品質與安全,這不僅改善了當地農民的生計,也讓消費者能夠獲得更健康的產品。
或許大家都會好奇,合經系畢業後的出路,但我們可以從事的行業非常廣,包含所有的營利事業、非營利事業、合作社等事業體都可以!如果你對營利事業比較有興趣,也可以進入大公司就業,例如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永續相關部門,如果你對非營利事業或合作社有興趣,也有很多行業組織可以選擇。
我最喜歡社會事業課程中,老師引導我們學習如何設計可行的解決方案,並強調實踐參與。這種發掘問題、解決問題並親自實踐的過程,讓人感到十分踏實與滿足。我發現自己對社會問題的解決充滿熱情,並且希望能在老師身邊學習更多的理論和實踐方法,期待未來能夠對社會帶來更大的影響力。
或許,你可能會有「合經系到底在學什麼,未來能做什麼」的疑問,但我從大一新鮮人成長營,從種植地瓜到行銷販售活動,以及參與系上老師的USR部落創生計畫等,我們致力於將學習與實作結合,從做中學,提高學習效果。透過這些經驗,我了解系上所學,最重要的是,我清楚自己在做甚麼,對於這些疑問的答案也間接見證我的成長。
調適:比起沉溺在害怕犯錯的氛圍,不如享受修正後的成果
無論是在本系的網站上、同學的交流中,還是系友的分享裡,甚至是對合經系感興趣的你/妳,肯定都會聽到一句話:「合經系是商學專業中最溫暖的科系。」作為合經系的學生,我可以毫不懷疑地說,這句話絕對是名副其實的,而且這就是我們系最大的特色。
我從大四到碩一參與的活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與臺灣合作社照顧聯盟共同開發了一款合作社教育桌遊-「咱ㄟ合作社」,並在老師的協助下完成「新型專利、合作社教育桌遊組件」專利。在這個過程中,我不僅鞏固了專業知識,還學會了專利撰寫,並有機會到台灣各地進行遊戲教學和分享。
這一切的起源,源自於課堂上與老師深入探討合作社的現狀與未來發展。我們提到因為制度與政策支持不足、缺乏專業人才和資源,讓台灣合作社教育的不足之處,討論是否可以透過桌遊這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來促進合作社的教育。透過教育能提升成員的治理與經營能力,幫助弱勢群體改善經濟狀況,促進社會公平,這對於推動社會的公平、永續發展及地方經濟的振興具有重要意義。隨著這個想法的形成,我們開始了一段充滿創意與挑戰的旅程。
在開發桌遊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無數的挫折與錯誤。從設計初稿到遊戲機制的調整,每一步都伴隨著艱辛的思考和實驗。然而,正是在這些挫折中,老師們始終如一地以開放、包容的態度陪伴著我們。他們不僅鼓勵我們勇於嘗試,還引導我們學會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開發桌遊這個經歷,不僅落實以人為本的精神,也由老師的指導與陪伴證實本系的溫暖,讓我們更享受學習且學習到更多。
前進: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這句話是我的指導老師常常告誡我們的一句話,意在提醒我們把自己當成一塊海綿,保持對知識的渴望,勇於進入不同的環境,像個傻子一樣去探索,尋找下一個挑戰,這樣才能學到更多、吸收到更多。
2024年,我在碩二時,有幸參加學海築夢計畫,到挪威一家專注於循環經濟的蘑菇農場進行實習,讓我落實學用合一,將永續發展與社會責任的知識,應用在經濟活動中兼顧環境保護與發展社會影響力。我謹記老師的教誨,帶著十分開放的態度出發前往,在這裡,我認識到了不同國家的循環經濟實踐、產業發展和文化。舉例來說,挪威在農業循環經濟方面的做法之一是推動有機農業與廢棄物再利用,例如利用農業廢料製作堆肥,如此不僅減少浪費還能提高土壤健康。台灣可以借鑑這種做法,將農業廢料轉化為有價值的資源,促進農業的永續發展。這個經驗對我來說,不僅是農場的日常工作,更是一次深度的學習與成長之旅。
此外,老師還媒合了我們與位於荷蘭DELFT代爾夫特的UNESCO-IHE國際水利環境工程學院的研究生和教授進行交流,讓我有機會拓展視野,汲取更多寶貴的知識。在這次交流中,我很高興有機會向大家分享我所開發合作社的教育桌遊,甚至獲得十分熱烈的回應。IHE的研究生們則與我們分享了他們在水資源領域的研究,例如水資源管理、水質管理與污染控制、水與氣候變遷等,彼此都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進行說明,激發了許多延伸性的討論。
這樣的交流讓我徹底豁然開朗,原本對於雙方專業領域差異的疑惑也煙消雲散。儘管我們的專業背景並不完全相同,但只要打開心扉,不為自己設限,就會發現那些原本看似無法跨越的障礙,其實根本不是問題。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