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

同系也很不一樣!食品系學長姐經驗說給你聽

2024/7/15

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 黃政揚同學、臺北醫學大學食品安全學系 林佳穎同學

同系也很不一樣!食品系學長姐經驗說給你聽

就讀這個學系的原因是……

黃同學:從生活習慣看我對食品科學的選擇

    幾件重大的食安事件,例如塑化劑風暴、地溝油案等,讓我從小就發現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這些事件引起了我對食品科學的興趣,逐漸使我對於食品領域產生好奇。「為什麼食物可以保存那麼久?為什麼有那麼多食品添加劑?我們吃的食物真的安全嗎?」帶著這些疑問,我開始會閱讀營養標示,企圖去了解食物的成分和製程,期望能夠了解自己所攝取食物的成分與品質。這些經歷讓我對於食品科學的領域充滿好奇。

    隨著年紀成長,查看營養標示這個動作成為了我下意識的行為。然而,對食品科學的好奇心,在學業的忙碌中逐漸淡忘,直到考完學測,身為自然組的學生,我希望能夠尋找一個結合生物和化學的科系。在眾多學系中,我發現了食品科學這個完全符合我夢想的領域,並且所學習的內容相當貼近生活,未來的發展也相當多元。於是,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這個科系。

林同學:陰錯陽差之下的美麗意外

    其實當初在選擇科系時,我並不清楚未來究竟想從事什麼,憑著對生物相關的領域的熱情,高一的寒假參加了臺北醫學大學舉辦的醫學營,儘管營期才短短幾天,過程(像是略為專業的演講課,或實際操作的實驗課)卻讓我對醫學大學鑽研的領域萌生了些許好感,也促使我選擇了自然組中的第三類組。

    在學測考完,回過頭檢視過往的經驗,再依據喜好把不適合的科系去除後,發現可能因為自己從小身體不太好,媽媽自小學開始就會格外用心地準備午餐幫助我獲取足夠的營養,耳濡目染下,讓我養成在平時生活中自主性關注健康、營養議題的習慣,所以就將申請目標對準在醫學大學內,與營養相關的科系。

    起初,我並不知道有食安系這個選項,是高二時在偶然的機會下和北醫的老師聊天,才知道原來北醫在近幾年有新開設這個學系,且歸屬在營養學院底下,也明白食安和營養的不同:食安系注重的是「從農場到餐桌」,舉凡像是食物進入人體前的加工過程還有相關檢驗分析、驗證標章等,營養系注重的則比較偏重於食物進入身體裡後如何代謝、吸收。了解完兩者間的差別後,感覺自己並不排斥學習這方面的內容,於是就加入了北醫食安系這個大家庭中。

 

進入這個學系後獲得的成就感或啟發是……

黃同學:學以致用,食品科學就在身邊

    進入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後,我最大的成就感來自於所學知識的實用性。食品作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身就與我們息息相關,而食品科學系所教授的知識不僅能夠讓我更有意識地選擇自己所吃的東西,還讓我對被妖魔化的食品添加物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它並不像是渲染的那麼可怕,只要適當使用,其實可以增加食物的利用價值。而在這個學系中,我學到的知識不只是抽象的理論概念,而是可以直接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實用技能。

林同學:將系上所學應用於生活中

    食安系所學和生活息息相關(畢竟大家都要吃東西嘛~笑),且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食安問題,大家都會留心自己吃下去的食物是否有危害物殘留,究竟會不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或是有沒有政府單位給予的驗證標章來為消費者的權益把關。而當發生食安問題時,撲面而來的新聞報導很容易讓民眾人心惶惶,不知是否真的有如此嚴重的影響。食安系的培養讓我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面對訊息時可以運用自己專業所學,客觀地判斷內容的正確性,並告訴身邊來詢問的親朋好友該注意哪些細節,幫助大家選擇並吃到健康安全的食物,真的讓我很有成就感!

 

進入這個學系後遇到的挫折及克服方法是……

黃同學:英文程度不好,原文書好難

    升上大學最不習慣的應該是需要看原文書,對我而言,這是一個極不習慣的轉變,一開始感到相當的挫折,對於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論難以把握。但是其實大部分的原文書和考試,還是看得懂專有名詞,因為在大一時有好好去了解專有名詞的字根字首,加上老師的講解和翻譯軟體的協助,到了大二之後就習慣了。

林同學:重新檢視並培養學習的方式

    進到大學後,我認為學習的模式和以前國高中大家熟悉的填鴨式教學很不同,像是在課堂上,雖然老師上課一樣會把重點教授給學生,但礙於大學各類學科的範圍無邊無際加上時間有限,所以不會每個概念都像以前一樣有充足的時間講解透徹,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就需要同學課後自己去找原文書閱讀,或是和老師、同學討論、交流來精進。

    除此之外,大學內不太會有各式測驗卷來協助、檢視自己究竟哪個概念還沒完全了解透徹,這也是我一開始非常不習慣的。上大學前,我的學習習慣是透過各種測驗卷去檢視並補足自己漏看或沒有融會貫通的部分,如何將上課內容一次性地完整消化吸收,且在考試時實際應用於解題之中,對剛進入大學的我來說相當具有挑戰性,甚至有段時間覺得自己忘了怎麼學習。後來重新檢視學習模式後,我一邊讀著老師的講義,一邊內化並重新整理成自己的筆記,過程中也不斷提醒自己:「如果這是考前10分鐘的重點提醒,該寫下什麼樣的複習內容?」這是我在重新找回學習方法上很有幫助的一個方法!

    在大學中也有各類型的教學模式,尤其疫情期間,幾乎所有學校都改成遠距教學,這也已成為一種趨勢,北醫也不例外,所以利用一些工具(像是行事曆的提醒功能)管理自己重要事情的截止日期,並在過程中學會有效的運用時間和自主學習,我認為也是相當重要的。

 

正在探索校系的高中學弟妹能做的是……

黃同學:培養良好的時間管理和組織能力

大學課業與高中相比,最顯著的區別在於課程的彈性和個人選擇權的增加。與高中時期相比,大學的課程安排更加寬鬆,能夠根據自身興趣和學術目標自主選擇修讀的科目。然而,這種自由度的增加對我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我發現我需要更主動地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並合理分配讀書時間。與高中老師的教學方法不同,大學老師更多的是提供資源和指導方向。因此,建議高中同學除了對自己的興趣有明確的認識外,也培養良好的時間管理和組織能力。

林同學:勇敢拓展舒適圈去接觸有興趣的領域吧!

    我覺得要在高中三年學校提供的課程中,去領悟自己未來要從事的工作真的有些困難,更別說有些老師會把像家政、音樂、美術課等藝能課借去考試了,這都會大大縮減學生探索自我的機會。

    如果我有機會回到高中給當時的自己一些建議,我會鼓勵自己在高中時可以參加感興趣的社團,在不影響學業的前提之下,去探索想了解的領域,而非一直沈浸在書本的世界內,因為到了大學,會體會到人生並不是只有唸書而已,就算體驗玩社團生活後,覺得不適合作為未來職業的方向,也算是間接培養一個興趣或一段回憶。另外,也可以利用機會接觸大學學長姐,向他們請教進入該領域需要有什麼樣的準備或注意事項,相信他們都會很願意回答的!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

話題類別:同系不同樣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