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也可以......?
2024/6/17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 于洛琁同學
從數理資優班到藝術大學的選擇
我之前就讀的是中山女高數理資優班,而現在來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就讀新媒體藝術學系。高中期間我們有獨立研究的課程,在三年間做了無數次的實驗與成果發表,我很享受過程中一次次修改實驗與撰寫實驗報告的時光,我那時也深深認為我未來會繼續朝科學領域發展。
轉捩點——重新審視自己
隨著年級增加,我越來越沒辦法好好坐在課堂上聽著老師講解複雜的科學理論,明明努力上課卻都聽不懂,有時還會聽一聽就開始神遊,自然科的段考也常常連年級平均分數都考不到,讓我感到很挫敗。在高三準備學測時,我發現我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想法,感覺自己對哪個理組科系都沒有興趣,不像其他同學都有遠大的目標要去生化或數理相關校系。也常因為沒辦法負荷繁重的課程,漸漸感覺自己不是讀理組的料,尤其是要長時間坐在課堂或書桌前學習那些艱深的公式與理論,讓我發現原來我只是喜歡在實驗室動來動去做實驗。但我也對文組的科系提不起興趣,加上我嚮往長大後能過著自由不受拘束的生活,而不是待在教室內苦讀,於是我便將眼光放到藝術或設計相關科系上。
夢想和現實的衝突
「我未來想要念藝術!」的想法蹦出時我自己其實有點驚訝,畢竟一個數理資優班的學生突然說要去念藝術,不論是老師們或家人都會反對,但我也隨即上網尋找藝術相關科系的資料。在個人申請普通大學時我就想報考臺北藝術大學,但我知道想擠進這所頂尖的大學絕對不會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選擇了能跟我高中所學產生連結的科系——新媒體藝術學系科技藝術組。在申請的過程中,除了準備備審資料時對於自己幾乎沒有涉獵藝術領域而感到焦慮外,同時也要說服極力反對我念藝術大學的家人們,但我對新媒體藝術學系和北藝大的興趣也隨著深入了解而變得更加濃厚。
在準備備審資料的期間我也一直在問自己,我到底喜歡什麼?我未來想做什麼?雖然內心仍有一些疑問,但因為我認為北藝大的教授們比起我們的能力,他們更看重學生的特質,所以我想比起追求文、理知識的普通大學,也許我更適合這裡吧。
對錯真的重要嗎?不要辜負自己的努力就好了
進入大學之後,我發現雖然我跟其他同學之間確實差了一些藝術能力的養成,但也驚喜地發現原來做自己喜歡的事可以這麼開心。雖然當初被家人百般阻撓,但換了跑道後看到了更多從來沒見過的景色,也因為遇到很多有趣的人讓我想更精進自己,這些都是高中的我沒有想到的。雖然我現在也還不知道來到藝術大學的決定到底是不是正確的,但我想能被錄取就代表教授們認為我是可培育的人才、是適合這個環境的學生。
我認為「後悔」這個詞留給未來的自己去感受就好,看到可能性就去嘗試,看到想做的事就不要卻步,不需要怕失敗,只要當下的我能感到快樂就好,反正「失敗」這件事也是未來才會發生的。我也不會否定高中期間我所做的努力,雖然後來我還是脫離了這條軌道,但少了這三年的歷練,我或許就會被困在原本的軌道上了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