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

像極了愛情,理想型vs適合我,該怎麼選?

2024/3/7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 梁家誠同學

像極了愛情,理想型vs適合我,該怎麼選?

第一志願唯有醫學系?

    高中就讀第一志願,身旁的同學多以醫學系為目標,老師、補習班不斷洗腦:「讀醫學系就前程似錦,高薪、高社會地位。」好似高中拚了命念書,考上醫學系後就是人生贏家、未來一片光明。我在這樣的氛圍下,非常努力的讀書,但可能沒有掌握到讀書的竅門,或是天資不夠聰穎,學測分數遠低於錄取醫學系的門檻。

    由於受夠埋沒在參考書、考古題的日子,我決定不要分科。這迫使我認真尋找自己真正要的是甚麼。突然沒了方向,心裡真的非常徬徨。擔憂未來如果沒飯吃怎麼辦?找不到有興趣的工作怎麼辦?工作被AI取代怎麼辦?該選校還是選系?名聲跟興趣該怎麼選擇?

    學測成績公布後,會對未來充滿想像與不安,這是我們活到現在,第一次要為自己的未來做出重大的決定的時刻。

以下羅列出我這時候遇到的困境,同時也可能是你們正在面臨的:

(1)學測成績不理想,該不該分科?

(2)我真正的興趣是甚麼?甚麼科系適合我?

(3)選系還是選校?

 

曖昧期:用心探索,深入瞭解

    選擇大學科系就像挑選伴侶,該怎麼在茫茫人海中遇見正確的他/她,該選理想型?還是跟我合得來的?此時就像曖昧期,和他/她開始接觸,但還沒深入了解;他/她的一切看起來多麼美好,但真正的內涵是什麼?我能接受嗎?

    因此我的解方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與科系」,具體方法有:

(1)詢問跟你熟識的人,請他們幫你評估你的特質適合甚麼科系

(2)查網路資料(ColleGo!有不同學群介紹、看科系的系網能更清楚)

(3)YouTube介紹(許多大學網紅有介紹自己科系的樣貌)

(4)問大學的學長姐(學長姐正在經歷,一定有很多網路上查不到的甘苦談)

(5)請教學校老師、輔導老師(老師能比較客觀且全面的幫你分析)

    故此,我先諮詢家人及身旁的朋友,他們都說我是很好的傾訴對象,具備的特質以及回應會讓他們想把自己的煩惱告訴我。加上媽媽對心理學有興趣,讓我自幼耳濡目染之下,常會閱讀心理學相關的書籍,例如著名的: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讓我的人生價值觀深受啟發,無形中也埋下了心理領域的種子。

    接著查網路資料,我首先看ColleGo!以及各校的心理系網,由文字先初步了解心理系在幹嘛,看心理系的課程地圖有甚麼課、有沒有興趣。然後我再看一些YouTube比較生動的介紹影片,例如Aries 小萬的《心理系在幹嘛?未來工作?-『這就是心理學』》、Melody的心理學的《心理師很好賺嗎?心理師薪水 & 不為人知的隱形成本?》。

    我沒有認識的心理系學長姐相關人脈,但有醫學系的學長分享醫學系有很多科目要讀、讀書壓力大,聽了學長姐分享的大學日常,讓我更加確信自己不適合該科系。

    做了以上的功課並確認自己要走心理系之後,面臨選校的考量,詢問輔導老師,打聽各學校的八卦、不同心理系的專長特色等。由於不少心理系講求實驗、神經科學,但我本身偏向人文特質,因此最終選擇以敘說、輔導諮商為主的輔仁大學 心理學系

我的第二步是「探索大學專業」,我的具體方法是:

(1)挑一本大學課本,閱讀其中一章節

(2)聆聽專業podcast

    我先看了輔導與諮商概論中各章節的簡介,選了最有興趣的 Carl Rogers「當事人中心治療」,然後做心智圖,真正去讀懂那個篇章。這個過程我不斷反思如何將知識內容應用在生活,也發現不會太排斥,甚至讀得很開心。 也有聽「心理小學堂」的podcast,詳細介紹各學派的內容及應用。

    經過上面這些探索,我更加確立這是我所要的科系,也有興趣的選擇。這些事情是我在學測後、面試前的時間所完成。第一個優勢是填志願的時候我已經比較有明確的方向,第二個優勢是面試、準備備審資料時,我也可以向大學端證明自己是有做足功課才來的。

    有了明確科系之後,我並沒有選擇頂大但沒興趣的科系。要問「選系」還是「選校」?我的建議是,如果找到興趣就選系,畢竟大學不是終點,但如果找不到興趣就選校,好的學校可以提供好的氛圍、資源,之後再慢慢探尋自己的興趣。

 

幸福的結局,無怨無悔

    突破困境後,我錄取輔大心理系,目前已經大二了。我無法告訴你哪一個選擇才是對的,但我能告訴你我不後悔。整天徜徉在自己有興趣的主題,人格心理學、工商心理學、輔導與諮商,怎麼選都是我喜歡的課。不像高中,被逼迫讀沒興趣的科目。因此真的要選,我會選適合自己的,這讓我很快樂。

    如同愛情的選擇,一位才貌出眾,人人稱羨的對象?還是一位長得還不錯,但是適合你的伴侶? 或許你可以選擇第一個,改變自己去適應她/他。也可以選擇第二個,快樂並走得長遠。

    大學所學有別於高中,如果選擇自己不適合的道路可能會很痛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問學長姐,或想辦法借來有興趣的科系的教科書,認真讀個一章,再反思想法,之後做出決定並為此負責。

 

心動不如馬上行動

    曾經,我有一段時間陷入在自我否定、害怕未來的泥沼。若回頭看當時的自己,會建議「心動不如馬上行動」,與其蹲在角落抱頭苦惱,不如趕快上網找資源,主動且積極地了解自己的未來。恐懼來自於無知與害怕。但大學校系、職涯探索,只要有心就可以了解的,開始行動後就會對未來更加明瞭了!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

話題類別:同系不同樣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