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學問大!文藝VS數理 學長姐告訴你高中社團也可以超精彩
2023/9/15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張祐菁同學、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王怡涵同學
高一同學們面臨開學季,除了忙著適應新的課程、結交新的朋友,高中新生活還有件重要的事—參加一個你感興趣的社團。也許你以為社團只是迫不得已用來應付修課規定,但我們想邀請你來看看,用心參與社團活動的學長姊們在其中培養了哪些超乎預期的能力,為自己創造了精采的校園生活!本文邀請到畢業於台北市私立達人高中的張祐菁同學(現就讀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以及畢業於基隆市立安樂高中的王怡涵同學(現就讀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來和大家分享。
高中時期他們參加了這個社團…
●與你想像不同的「動態」社團—校刊社/張祐菁同學
我高中時參加的是達青社,也就是校刊社。校刊社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全校都必然會收到你的作品。但校刊社社員的工作不只是產出文章而已,還要設計版面、編輯、配圖、校對,以及算日子—公開徵稿的日期多長?截稿日壓在何時?最晚什麼時候送印?
校刊社與其他靜態社團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它不是坐在教室裡就能產出成果的。為了洽談校刊稿件徵選、出版印刷等事務,需要頻繁接觸校內各處室人員;為了做專題採訪等,也必須主動連絡校外人士。學習如何孵育一本刊物,其實可以鍛鍊人際手腕。
●從遊戲中接觸數理奧妙—數理研究社/王怡涵同學
高中時期我參與了數理研究社,一講到安樂高中的數理研究社,許多人會聯想到數學課、物理研究等,而了解課程後,都會諷刺數理研究社很像康輔社、科研社等其他的社團,但我反而覺得這是我們學校數理研究社的優勢。
一開始社團介紹時很多人都覺得是個很學術性的社團,但無論社員起初是否喜歡數理科目,參加後卻能讓每個人覺得很有趣,課程中沒有強塞數理的知識,反而用很多的遊戲、活動來了解數理的奧妙,也讓我過足了做實驗的癮。
他們選擇這個社團的原因是…
●從興趣到實踐—想要「做一本書」/張祐菁同學
我從國中時就想進入校刊社了,因為喜歡閱讀與寫作的我一直覺得「做一本書」是很酷的事情。另一個原因是我所就讀的高中沒有其他文學性社團可以參加。
在我原先的想像中,校刊社是一群人圍成一圈互相分享討論作品,然後把文章排列整齊印出來的社團,可是我大錯特錯。如果喜歡上述那種讀書會型態的活動,校刊社不是一個好去處。我們首先要上一陣子關於刊物的課,包括封面封底美學、單元配置、版型與預算,搞清楚這些之後,才進入瘋狂趕稿階段。
●「玩中學」讓學術型社團不是枯燥的理論與研究/王怡涵同學
高一時在選擇社團時,因為喜愛數理科目,看到校內有數理研究社及科學研究社兩個學術型社團時非常心動,但如何從同質性的社團擇一參與,當時我思索了許久。最終我會選擇參與數理研究社,而非科學研究社的原因有兩點:第一,詢問學長姐後得知數理研究社評價較佳,且過往社團皆有招滿社員,第二,在了解社團課程內容後,因數理研究社並非如數學課、理化課,從課本中學習數理知識,而是從遊戲、活動中了解數理的知識,「寓教於樂」在社團中展現的淋漓盡致,與我對於學習數理科目的方式不謀而合,因而選擇參與數理研究社。
他們在社團中經歷印象最深刻、收穫最多的是…
●理想與現實的平衡—其實很「商業化」的文藝獎/張祐菁同學
我印象最深的是文藝獎,校刊社承辦校內文藝獎,共有小說、散文、新詩三個項目。我在宣傳中學習設定可提供的投稿誘因、設計宣傳文案;在主題擬定中和社員們討論爭辯;在徵稿條件如字數限制等尋找文藝獎登在校刊上的篇幅最大值。
這讓我體會到經營雜誌類刊物,即便只是校刊,其中都涵蓋許多不同類型的文章。譬如文藝獎是敝校校刊主體,如何為目標讀者群設定其主題、在此之外能於刊物中加入哪些亮點、又要怎麼實現,其實是一件蠻商業化的事情。
●學術型社團的跨域力展現—美術展演布置/王怡涵同學
數理研究社每年大型的活動,就是參與校慶的社團展演活動,儘管是學術型社團、沒有動態演出的我們,也會設計靜態的布置,在校慶中展現社團特色「幾何燈籠」。我們選擇將「幾何燈籠」布置於學生上課時常會經過的穿堂,這個特別的活動也成為我參與社團中最印象深刻的活動。
在布置展覽時,除了需要利用邏輯將形狀相同的幾何燈籠片,組合成不同形狀的幾何燈籠外,也培養了我美術編輯的能力。而在布置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團隊合作與溝通的能力,因布置大型展覽的過程中,有許多展品無法一個人設置完成,需要與社員們合作一同完成,冷清的穿堂因我們用心的布置,顯得格外美麗。
他們在遭遇困難與挑戰時,選擇這樣應對…
●社團不是一個人的事,效仿戰國策士的「溝通學」/張祐菁同學
我遇到最大的困難應該是溝通。我不是一個善於社交的人,喜歡自己把所有事情處理好以避免與其他人陷入僵局,但社團不能這樣,辦刊物更不是能夠一個人辦到的事情。
舉前面提到的文藝獎為例,投稿不踴躍時,社員向各班的班導師和班長請求稿件,經常會得到「課業忙碌」、「忙於其他活動」等回應。這時就有點像戰國時期遊走於列國之間的策士,要針對不同對象的性格與狀況,用最有效的對話方式讓對方答應自己的請求。而在社團內部也是如此—為了完善文藝獎,我們反覆向社團指導老師及校方提出建言與抗辯,終於訂定了較為有效的比賽辦法。
●疫情之下韌性的展現/王怡涵同學
在參與社團的第二年,我擔任了社長一職,更新了社團運行方式,也新增了更多元的課程內容,正當我以為一切步上正軌時,COVID-19疫情席捲而來,許多與外校合作的活動,如:校外迎新、寒訓被迫按下暫停鍵,校內的課程則轉為線上形式。儘管課前十分焦慮,我每周仍與社團幹部認真討論,如何在線上也能帶給社員數理相關的活動、遊戲。
待校園開放、學生可回校上課之際,卻依舊面臨的社員陸陸續續確診、隔離的狀況,每周仍都在惶恐中度過,深怕下一秒就宣布全校或班級改為線上上課,而為了讓社員都能參與到課程,設計了線上與實體可同步進行的課程,不屈服於疫情的影響。
整體而言,在高中社團活動培養的能力,為他們帶來了…
●刷新認知,看見經營藝文社團的現實面/張祐菁同學
與其說能力,不如說是得到了更為重要的認知。參加校刊社帶給我的新認知是比較現實的。第一,藝文相關活動的籌辦中,藝文的佔比可能反而最低。第二,要實現某種理想,就必須在其他地方做出退讓。第三,「經營」是一種俗氣而無可避免的事務,就算是經營藝文刊物也一樣。
加入藝文社團對申請入學人文學科有加分效果,但用考試分數決勝負或許還是更為實際有效。比起這個,如果是想以此領域為職涯方向,進入社團才有意義多了!
●領導、合作、主動、保持韌性,成就了社團,也成就了自我/王怡涵同學
在參加數理研究社的兩年中,逐漸讓我成為一個有擔當、能理性思考的人,擔任社長比想像中困難許多,要擔起很多的責任,對外代表社團、對內整合社員與資源,而當社長也培養了我「主動」的習慣,其他幹部都有很明顯的職權,像是活動長負責設計社團課程、公關負責經營社團社群媒體帳號等,但社長並未有明顯的職權,沒有人會提醒我需要做什麼,每件事都須主動處理。我也從遊戲、團康、實驗中了解人際關係的相處之道,合作、互助、傾聽、貢獻,能透過彼此成就團隊,也能透過團隊成就彼此,我也將這段經歷放入申請大學的備審資料中,使教授了解我的個人特質與能力,展現我對於數理科的熱愛及領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