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我們要的那個人!
2023/3/10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 羅凱尹教授
越來越多學生選擇以學測申請入學的方式進入大學,但要怎麼準備申請資料跟口試,讓自己成為夢想科系要的那個人呢?
如何準備學習歷程檔案
學習歷程檔案是一個新的變革,制式化每個學生該上繳的資料。但是在之前的甄試時,其實就常看到優秀的學生透過各種資料來表達自己個性及長處,力求在資料審查及面試時,能讓自己被看見。這些資料,很多就包括可能跟相關的學校課程活動、實驗報告,或是校外相關的活動,及競賽的成果。
很多老師、學生和家長,都對學習歷程檔案感到惶恐。其實對大學端來說,學習歷程就是讓老師認識你的資料,那老師想看到甚麼,標準答案是對系所的認同度跟所具備的能力。比如,對應相關科系的學科成績、相關課外活動或自主學習檔案。但是,常碰到的問題是:如果沒有實際的相對應學科的紀錄或活動呢? 這樣會被扣分嗎? 審查,是個見仁見智的評分,我很難告訴你一個肯定的答案。但是,大多數的教授都認同,要高中生在短短的幾年要找出興趣,或剝奪他們在自主學習時探索其他興趣的可能性,其實是不好的。我也聽過很多教授說:你如果都很會做相關研究了,那幹嘛還來念大學呢?這表示做的報告有瑕疵是被預期的。那到底教授要的是甚麼呢? 我覺得,態度決定一切。你可以參加物理營隊、做和地科或甚至歷史相關的自主學習,但是後來申請的科系卻和化學相關。你可以覺得慘了,我的資料和最後想選的科系目標都不一樣;或是,你可以選擇在資料中,告訴教授你找尋目標的過程,為何最後選定了化學,更好的是你如果可以強調在之前探索的學習經驗,將如何幫助你在化學領域中和其他人不同,或甚至具備更好的優勢。這整個檔案,是展現自己能力與長處最佳的機會,你必須思考如何用這個機會來表現自己。很多人會放入社團或其他競賽的經驗,最沒有用的就是表列式,因為落落長的名單,一是教授很難抓到重點,二是不知道你要表達甚麼。因此,對於較重要的活動,應該述說一下學習到的經驗,再配合自傳幫助你整合上傳的資料,畢竟口說無憑,若資料能支持你說的專長跟特質,將大大加分。在人生中成功的人,不是只有學科,還有其他的特質:包含韌性、合作能力、領導力、和溝通的能力,如何從資料中呈現這些面向,將決定這份申請資料的價值。
諜對諜的面試
面試是很多學生很擔心的地方,因為覺得要面對一群像毒蛇猛獸的教授對你狂問猛問,要是自己答不出來,那成績一定很糟糕!!因此,學生最常問幾個問題:
1.衣著要穿甚麼?
大部分的理工學院的教授覺得,穿的整齊其實就好,其實是不需要穿套裝、打領帶,但是穿的正式,表示你對這場面試的重視,因此也是予以肯定。但穿的太隨便,比如:拖鞋、短褲、T-shirt,常常會給評審較差的第一印象,因此有可能影響到給分。如果是管理、法商學院的面試,也許真的需要穿得非常正式。因此,建議口試前可以跟學長姐打聽一下。
2.要怎麼準備口試呢?
其實,這很難,但是教授通常在這個階段想驗證你的學習歷程檔案和你對這個系所認識。因此,問的題目可以是包羅萬象,可能是基本學識,或是你申請資料中的其中一個活動或競賽,又或者是你對這個系所的認知、和未來人生的規劃。當然,每個系所的口試風氣和要求都不同,越競爭的系當然面試越像考試,畢竟必須透過這個管道刪除一些沒有實力、或對系所有不切實際幻想的同學。但很多系所的面試越來越多元,因為,這除了是讓教授認識你的機會、其實也是讓你認識這個系甚至是學校的好機會。因此,很多系所的面試,已經不單是考試而已,也加上了很多其他的活動,比如:座談會、校系導覽、或實作活動,幫助你做出最好的選擇。
3.甚麼是最扣分的情形?
口試的成績,是每一個評委獨立給分,因此,每個人的「毛」當然都不一樣。但是統括來說,教授扣分最多的,常常是對自己的申請檔案不理解。比如,你繳交的學習歷程檔中,講了一個你好用心的實驗,也交了一分漂亮的成果報告。但是當教授問細節時,卻一問三不知,那這份報告到底是怎麼來的? 真偽性就立刻大打折扣。當然,你可能覺得這樣太武斷了吧,有可能只是年代久遠,就忘了細節呀?! 但是,既然你選了這份報告,表示你怎麼樣都應該清楚了解你繳交出來的東西,這不也是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嗎?因此,回到上個問題,準備口試時最好能對自己的資料和學系很清楚,這一定能保基本盤。
選錯系就一失足成千古恨嗎?
系所最怕的是甚麼? 當然是收到沒有興趣的學生。因為沒有興趣時,除了造成學習意願低落,也會有很多學生選擇以轉系、轉學的方式離開這個系所,造成這個系所不容易維持。更慘的,是若學生因為家長或高中老師的期待而選擇不喜歡的科系時,常會導致成績低下、否定自己、影響社交,而產生心理跟精神疾病,這是大學端最不樂意看到的。
曾聽過一個故事,一個學生口試獸醫時,說自己熱愛動物所以想要成為獸醫,但是口試後教授卻跟說他「可能不太適合」,而力勸他不要選此系。為什麼呢? 因為若此科系有緊密相對應的工作,但是這個人的個人特質並不適合時,其實會很辛苦。比如醫生、獸醫,一定要見血、醫術再怎麼高超,也要每天面臨生離死別,若無法看淡這些,辛苦培養數年的學生,也無法在此行業待下去,最後辛苦的,其實還是學生,因此,口試也是他們把關的一個方式。
當然,學生也很怕選錯科系,進去之後才發現幻想破滅,但轉系後可能又是另一場幻滅。其實,也不用太緊張,因為大學常提供很多修習的機會,比如:雙主修、輔系、學程、模組化課程。鼓勵學生多方嘗試,成為跨領域的人才,將來除了職業的選擇較廣,亦較能適應未來的諸多可能性。
每到了放榜的時候,網路上總是掀起對於「選系」還是「選校」的論戰,這沒有一定的答案。建議大家可以多方探聽,因為很多系所有很廣的工作出路,並不是從名字上輕易判讀,但很多高中生對工作的資訊其實有很大的gap。因此,多數的學系會將很多相關的訊息放在網頁、影音平台上給學生們參考,因此,資料都在,但是如果要填志願時只想當伸手牌而不願自己花時間去了解,那又怎麼讓教授覺得你是對的那個人? 學校的校風、選課的多元性,建議也是事前多了解的地方。最重要的是不要只照著社會或父母期待而去填志願,更不要依著自己不切實際的幻想去填。學習如何做出決定,相信,你的大學的生活一定會很豐富、精彩。
(本文為合作邀請,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