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open day

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

人生沒有正解,愛上自己的多元

2021/9/7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 林忠毅同學

人生沒有正解,愛上自己的多元

誤打誤撞的繁星入學

學測成績出來後,開始進入繁星與申請入學雙軌進行的階段。繁星選校時,被叫進一個神秘的小房間,成績全校6% 的我,想選的學校早就被排名更前面的人選光了,因此我隨口說一句:「給我目前最好的。」於是我「被」選擇了成功大學。

選擇學校後,再來就選科系。因為數學太爛,理工、商、醫學院都不能選,不過我也沒打算選擇。剩下的文學院、社會科學學院科系不多,國文15級分、作文常常得獎的我,把最得心應手的「中文系」擺第一,再來放自己高一的第一志願「政治系」,接下來憑感覺填:法律系、外文系、臺文系、歷史系。於是我「被」選進臺文系,內心感受是一個問號:「要開始講臺語了嗎?」

看見臺灣文學的多元

進到臺文系,對臺文系整個大開眼界!成大臺文以「廣義文學」為主,除了語言外,還包含攝影、戲劇、新聞與社會運動。除了新聞領域是我曾經的夢想,其他領域就覺得:「哇!酷唷!」也重新意識到原來「臺文不只是臺語,還包含客語及原住民語」,當然還有很多的作(報)文(吿)。

基礎科目成為畢業絆腳石

印象最深刻的是大二必修課程「語言學概論」,對於「概論」的想像是一個有著過去語言基礎就能駕輕就熟的課,結果發現課程主要探討語言的本質與文化交織的影響,除了無法適應老師的上課方式之外,對於過多背誦不擅長的我,在這科就被當了三次,還差點因為這個必修無法畢業。

與新興科系共處的困境

當時成大臺文系剛成立沒多久,對於系所的定位,系內也有一些共識上的磨合。而過去受到中華民國教育及養育的我,對於一些較跳脫過往框架的思維以及「沒有一定答案」的模式,處在一個「所以我這樣不對嗎?」的處境。

「旁聽」臺文系

「我旁聽臺文系」,這是我最喜歡跟別人說的一句話。畢竟臺文系不只不是我的第一志願,入學前我對科系的內容並沒有了解太多。而且,大學不是只有讀書,高中以前已經讀太多,所以我只求不要被二一,可以畢業就好。但臺文系教育的「沒有一定答案」養成我獨立思考的能力,給了我很多探尋更多可能性的養分。

「主修」學生會

高中就擔任班聯會主席的我,進大學只有一個目標:「成為學生會長」,一進大學就加入學生會,從大一一路參加到大五(當過會長以後,我忘記自己數學很爛,還當了財務長)。同時也擔任許多校內營隊的總召及幹部,但在這些活動中並不孤單,因為在成大,最常跑營隊的前三名科系就是臺文系、企管系及政治系。對我而言,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就是可以到處都學。因為團隊合作,有了跨系交流的經驗,學的不只是學術知識,更多的是各領域的精神。

到中國交換

快要畢業前,發現自己不能錯過成大的資源:出國交換。英文不好的我,只能選擇官方語言為華語的國家,因此選項就只有中國,而與我科系最相關的是新聞系,因此我選擇南京大學新聞系,並前往交換半年。我以最低修課門檻為主,只修了新聞概論以及廣告傳播。新聞概論多數是教導如何站在政府立場說話,而廣告傳播的課程內容就比較偏娛樂一些。這兩科我都拿很高的分數,我心中的出發點是:「我就是要贏你們其他人。」在中國交換期間,因為一些機會,我還參與某個社團微電影的演員甄選,飾演一位幼稚園老師,算是非常難得的經驗。

在社會議題持續影響

在「旁聽臺文系、主修學生會、到中國交換」所養成的獨立思考與團隊建構,在社會議題的思考長出了敏感度以及應對的想法。意識到社會的多樣性、人類的複雜性,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被一個答案解決,但「不去思考」就可能被解決。可能無法透過思考就通盤了解所有事,但至少學會面對這些真實發生的議題。

善用資源多多了解

現在回頭想,當時的網路不發達、臺文系又新、繁星又剛開始(一整個暴露年齡),真的沒人可問!放棄繁星就要考指考,我自覺並沒有準備指考的耐心。但現在不一樣了,只要懂得判別假消息,網路真的很方便,且多數的科系與制度已經相對成熟,能詢問的管道也變多了。不過最難過的一關就是躊躇不定的自己,在未來發展、內心渴望以及想遇見卻難以遇見的夢想中,真的會很痛苦。善用資源,讓自己的地圖有更明確的路徑後,當下想要的方向就會是好方向。沒有走錯的方向,只有發現自己更適合的方向,有路的地圖,想去哪都不遲。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

話題類別:同系不同樣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