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

從大學擇才看學習歷程準備(一)

2022/8/15

靜宜大學教務長 鄭志文

從大學擇才看學習歷程準備(一)

隨著108課綱的學習歷程檔案進入大學書審,不論考生、家長或高中端師長們,對大學端如何看待學習歷程檔案,充滿著各式各樣的好奇與解讀,彷彿假設有一把萬能公式金鑰,取得後即能幫助考生打開理想大學之門。身為家長,我也很想取得這把鑰匙,幫助我家小孩開啟通往勝利的任意門。弔詭的是,我也是個大學老師,難道我會相信有一個萬能公式可以同時打動我週遭看法南轅北轍的教授們嗎?答案顯然是否定。

如果號稱有把萬能鑰,那通常是一種技術手段的陷阱,因為現實場景中,適合A教授的風格常常踩到B老師的堅持。既然如此,那為何還要努力製作學習歷程呢?當然要,因為在少子化的年代,擇才已經由過去教授的自由心證,逐步移到學系發展和生存,因此,我們可以更務實的見證大學招生典範的移轉。關於這個移轉的觀察,以下以「擇才擇什麼」、「歷程看什麼」及「考生想什麼」三個主題,分享高教現場的觀察。

壹、擇才擇什麼?

要問大學擇才標準是什麼,不應鑽入學系建立夢幻擇才模型的牛角尖,反而應先問學系建立擇才的出發點是什麼。讓我用我的分類說明這個不一定令人愉快的現實。

大學第一種擇才叫選擇「對的人」,諷刺的是在少子化的年代,由於招生可能不足,因此對部份學校或學系而言,所謂對的人是指能來就學的學生都好,這些學生的學科知識不強求,甚至連學習態度也無法強求,那麼這種擇才很難是真正擇才,我們也就無須深究。

第二種擇才是在光譜的另一端,是挑選「有能力的人」,但這裡的有能力,通常指的是有很好學科成績,呈現的是菁英式競爭,而所謂學習態度通常是指追求高分的積極行動,整體而言屬於少數頂尖大學挑選成績優異同學,學習歷程很可能比不上考試分數重要。

第三種擇才指的是挑選「有潛力的人」。有潛力指的是學生學科大致符合學系要求的級距,而學生的潛力通常展現在適當的學習態度。這類學生主要透過個人申請入學,不僅在數字上是當代學生的絕大多數,影響大學招生數量,更重要的是這些學生的學習風格會決定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習穩定性,直接影響到大學最關心的休、退、轉人數,一旦學生學習穩定率低,將直接衝擊學系的營運與品質。

從就學穩定而論,透過良好的學習歷程擇才其實不是唱高調或呼口號,而是攸關著大學學系的營運甚至生存。多數高教學系尋求符合學系屬性、有潛力的學生,目的就是在大學教育中建立良好的教學風格,並將大多數有潛力的同學穩定培育成有未來能力的學生,同時學系也能在少子化的年代長治久安或尋求成長。

為了確認學生與學系相符的程度,挑選適當學習風格的學生非常重要,這所謂的學習風格就是高中三年學習歷程下培養出的「能力」,這能力與前面提到學科能力不同,它不能用學科知識去概括,而是一種學習態度與涵養的再現,並決定了學生是否具有「潛力」。講到這,我覺得我說的很清楚,但相信大家聽的很模糊,原因是我並不是學教育的老師,我認為正確的「能力」概念往往不一定符合教育學的定義,而更大的問題是,就算有人能說出正統的定義,但如此抽象的教育學概念,也絕對不會是一般高中師生及大學教授自然而然就能理解與感受的概念。

這種對教育概念的見解不一,導致育才與選才的各自詮釋,不但不能促成選才的共識,反而造成更多的誤解、形式主義與抱怨。其實這些問題在實務上並沒有那麼複雜,因為高教現場上,多數大學學系只是為了招收到適合的學生,以維持學系成長。因此表面上看似考生想精確掌握學系設定的能力意義,其實大學學系更想搞清楚高中生有什麼能力可被發掘,並在學系屬性與學生已有的能力間設下指標,以免學系的能力指標過於抽象或不食人間煙火,導致找不到學生的窘境。幾年下來,多數學系大致都理解到,擇才時的能力構面通常不會是知識取向,因為那些知識能力通常經由考試考出,並且常與學習態度或風格不同。這些學習能力通常是一種攸關學習風格的素養或通用能力,例如,大學端通常認為知識很重要,但有良好學習動機比知識更重要,因為動機可促成大學四年的積極學習,而事實證明很多自以為知識很足的同學卻常在課堂睡覺,跟著把四年睡垮。

大學早期的書審是沒有這些指標的,那這種通用或素養能力指標又如何長出來呢?一般而言,第一種來源為學系期待的人才特質,例如樂群性、合作性等,這通常是學系有能力凝聚的共識。第二種是真正的能力指標,例如溝通表達能力。但很有趣的事實是很多科系對能力指標不熟悉,為了不離開高中生太遠,反而紛紛主動去理解高中108課綱的三面九項核心素養能力,並儘量汲取而形成大學端尺規的基礎。從這種結果而論,究竟擇才是高中生面對大學學系的篩選,或是在少子化的年代,是大學主動去理解高中生,選擇高中生能力並建構學系的擇才尺規,形成有趣的現象。因此,高中生不必設想大學端有著多嚇人的尺規,其實大學端也一直主動向高中的能力看齊中。

據此,擇才究竟擇什麼?首先,多數大學擇才是為了學系生存與發展,多會選擇有良好學習態度或風格的潛力股學生,因此在學習歷程的書審中,多數大學選擇看重能力重於看重知識。其次,這些潛力股學生要透過能力取向的學習歷程檔案,把自己呈現給大學端,但高中生不用過度著急,在少子化的時代,大學端比高中生更擔心能力指標的適當性,因此多數學系尺規不僅不會離高中生太遠,反而有回頭貼合高中育才的傾向,這可看成是良好的育才選才結合的結果。

如果大學端擇才愈來愈回應高中育才,那麼下一個問題將變成什麼樣的學習歷程較能說服大學端相信高中生的能力,我們將在下一回「歷程看什麼」再簡單討論囉。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

話題類別:看看別人怎麼做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