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大學教授的實務建議:高一生選社團,你可以這樣思考
2025/9/11
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 唐俊華副教授

有高一學生問:
「是否需要『為了升學、讓學習歷程與目標學系連結』來選社團?」
「學校有桌球社與程式研究社,是否需要為了升學而參加程式研究社、忽略我喜歡的桌球?」
我的建議是:
學生選社團時,優先考慮自己有興趣的社團,並且考慮自己是否能接受社團制度(例如:練習時間、學長姐制度);未必要以升學為目的來選社團。
以下說明原因:
-
高三下學期大學申請入學有資料審查,目的是了解學生能力與個人特質是否適合這個學系。高中生可藉由課程學習成果、自主學習、參加校內外活動或競賽、某些科目在校成績……來呈現對於特定領域的興趣,社團不是唯一的呈現方式。
-
許多大學教師經歷過高中階段,可以理解學生在高一、高二時未必已確定升學志向。因此,學生不需從高一入學時就決定志願,也就不需為了申請特定學系而選社團。如果學生從高一立志讀某領域的學系,當然也行,但不需因此放棄自己有興趣的社團、為了升學轉而參加學術型社團。
-
有些學生參與學術型社團是想展現學術興趣,然而,除非真的對於某學術項目有高度興趣,否則不需為了刻意展現學術興趣而選社團。
就我所知,不少大學教師在審查資料時,會依據學系性質重視高中相關學科表現(例如:英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公民與社會、資訊科技……),或是重視學生的一般能力(例如: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與申請動機。
學科表現參考項目以高中修課成績為主、課程學習成果為輔,至於一般能力可以從很多層面來展現,例如:探究類課程通常有小組分工或上台報告成果,可培養表達溝通與合作能力。有些學系可能期待看到學生的外語檢定成績或程式能力證明,這可藉由自主學習來補強,而且自主學習不限在校內執行,在家裡、寒暑假皆可執行。
-
有些學系建議學生在審查資料呈現高中階段遇到的挑戰以及如何克服,這部份有多樣的呈現方式,例如:
(1) 高一上學期某學科成績不佳,如何克服而使該科成績每學期皆有進步?
(2) 自主學習一開始訂的計畫太廣,以為會順利進行,執行後出現困難,如何克服(如:調整進度、尋求老師的指導)?
此外也可用社團經歷來呈現,例如:
(1) 參加熱舞社跨校成果發表會,如何與夥伴在有限時間內準備以展現精彩的舞蹈內容?
(2) 高一時參加儀隊,從完全陌生到精熟動作,作了哪些努力?
從有興趣的社團也能獲得有趣的收穫,並且在大學申請入學審查資料呈現。但是,每位學生參與社團的動機不同,未必要在審查資料中呈現很活躍的社團活動經歷,單純參加社團、聽聽社課老師的分享也不錯!
結論
本文從升學實務觀點說明不需為了升學而刻意選社團,並非否定學術型社團的存在。學生可以是單純喜歡、覺得有趣而參加社團,未必要與升學連結,也未必要呈現於審查資料中。講得更實際些,參加特定社團就一定能在申請入學脫穎而出嗎?倒也未必。升學審查資料中有許多面向可展現學生的能力與特質,既然如此,就讓選社團這件事回歸興趣本質。
※原文出自「唐俊華的學習歷程聊天室」,經授權轉載於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