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探索,加上對性平的使命,讓我在中文與教育系中理性選擇
2025/8/21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林奕妤同學

自主學習離校教學、關注性別平等,期望大學自由更有相關資源
我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學習跆拳道,高年級之後,開始在道館協助教導師弟妹。高二時,因為每週三下午有「自主學習時間」,可以在申請後自行離校進行,於是,我主動聯繫一間公益性質的課輔中心,教導那裡的國小學童跆拳道,體驗獨當一面教學的感覺。
因為我對「性別平等」相關議題有所關注,而師範、師培體系又是大眾普遍認為相對保守的領域,所以特別希望自己未來讀的大學,風氣自由開放,更能有相關的資源與機會。
在瀏覽東華教育的師資列表時,發現張德勝教授對「性平教育」這個領域頗有研究,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我有興趣的學校、系所中,只有德勝教授明確寫出「同志教育」,在公投「同志教育」必須「解壓縮」的事件後,這是非常難得的事情!因此加強我來到東華教育系的動機。
親身走訪與旁聽,避免美麗的誤會與事後後悔
在選系、選校的過程中,我最擔心的是——進入大學,才發現「跟我原本想的不一樣」。為了減少這樣的落差,我在高三選填志願前的「平日」,主動聯繫了幾所在雙北地區我有興趣且嚮往的學校、科系,電話分別詢問校方「能不能有機會參訪校園?」;另外,也從網路公開的課表中,選一門有興趣的課,寄 email 給授課教授禮貌地詢問「能否有機會旁聽一堂課?」。最後很幸運地,我順利地請假離校,實際前往我所感興趣的大學參訪、旁聽,也在這之後重新調整志願。
當時雖然因為時間因素,我沒有旁聽東華教育系的課程,但仍安排一個週日,搭火車親自到東華大學走訪,確認生活環境、機能是不是自己能接受的。
中文與教育之間的思考、抉擇
我所填志願有「中文」與「教育」,兩個都是我都有興趣的科系,甚至對於前者的興趣更加強烈。我非常敬愛的國文老師,曾在我一次文學作品的報告結束後,大力稱讚並對我說:「你不去讀中文系,只跑去教國小生太可惜了。」
然而,經過思考,我還是選擇了教育系。第一,我意識到大學教授的專業是從事「研究」,不一定是「教學」,能否遇到適合自己的老師都是命運,進入中文系不必然能夠學到自己想要、喜歡的東西;第二,我真的對中文很有興趣,因此即使沒有讀中文系,我依然願意花時間自己學習、精進,「中文系」對我而言其實並不是必要且理性的選擇。
反觀教育系,教授除了從事「研究」,對「教學」應該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專業。我認為在這個學系中,我更有機會學到具體可用的專業知識與教學策略。此外,我對「性平教育」還是充滿熱情與使命感,為了培養相關專業與教學機會、經驗,我最後還是選擇就讀教育系。
不再糾結哪個選擇最好,因為我能把任何決定變成最好的決定
如果有機會,面對當時選填志願前的自己,我會給的建議與鼓勵是:「盡量親自、多方了解,掌握越充分的相關資訊,越有助於做出理性決策!自主探索、詢問教授、參訪大學、旁聽課程⋯⋯,這些行動或許不一定帶來明確改變,但要是有帶來那麼一點幫助,或僅僅是『認清』一個選項自己其實並不想要,不就賺到了嗎?最後,不用糾結於『哪個是最好的選擇』,因為興趣也好,專業也罷,不管做什麼,你都有『把它變成最好的選擇』的能力。」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