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

跨領域學習,或許可以讓自己更靠近夢想!

2025/8/15

東海大學哲學系系友 何姿瑩

跨領域學習,或許可以讓自己更靠近夢想!

從科學邁向哲學──一種理性與另一種理性的交織

  我高中是校內科學班的學生(自然組)。儘管我認同帶有「科學」色彩的事物挺有趣的,但它卻無法滿足我對一切衍生事物的想像。我真正嚮往的知識殿堂,是可以討論那些天馬行空的幻想,思考生命十萬個為什麼的地方。若科學僅把物質當作對特定元素的認識或者不同數值的計算,儘管它具有嚴謹性,我仍覺得可惜。對我來說,試圖找到「真理」或許會是更具有挑戰性且異常好玩的事情。於是,我選擇追夢啦!從原先的「科學」轉往追求「哲學」之路。

 

讀哲學系就可以變算命仙? 跨領域學習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聽說哲學系會學算命?其實並沒有。以我們系為例,只有偶爾開設與《易經》相關的課程並針對理論進行思辨,是理性思考的過程,其中不會參雜塔羅、紫微斗數、八字的排盤,更不會有算命方面的專業訓練。那麼,哲學系唯一的優勢不就沒了嗎?本來就沒有什麼「錢」途,連要當個算命仙,都不保證能拿到資格,難怪有人選擇轉系,有的整天嚷嚷著要簽休學單,忙著逃離這個蠻荒之地。不過,哲學系真的一無是處嗎?並非如此。有些人決定在哲學系留下來,或許是順著生命之流而行,最後將大學的生活過得多采多姿,像是以雙主修或輔系的方式擴展自己未來工作的可能性。擁有另一種專業固然不錯,但擁有哲學思維作為行事依據,更是為自己奠定穩固的邏輯基礎,良好的哲學訓練,幫助我們以不同角度看待人生,生命的存在與意義並不限於肉眼所感知到的一切。我認為跨領域學習的模式多樣。像我,不喜歡被特定的組織綁住,所以,更傾向參加自己感興趣且不同類型的活動。這些從活動得到的經驗,希望未來有機會能運用到與「兒童哲學」領域相關的推廣之上。

 

善用學校資源,為「兒童哲學」的夢想鋪路

  我未來理想是致力於「兒童哲學」領域相關的教育推廣。這些跨領域方面的學習,我的動機多是與兒童哲學的建構有關。以自身經驗來說,除了擔任過哲學系上「兒童哲學故事繪本寫作」課程助理,以及參與過「兒童邏輯」課程安排的小學實習以外,也曾參與過校外的「大孩子老師偏鄉課輔營」,輔導國小孩童課業。大一時,參加東海大學博雅書院的「說故事團隊」,原本預定會到醫院說故事給病童聽,受限於疫情而取消。此組織的其中一個活動,是聖誕節摺紙報佳音,我記得當時第一次摺毛毛蟲的時候失敗了,感到些許挫敗,後來經由其他人幫忙才順利脫困。除此之外,像是由校內領培中心舉辦的烤麵包和製作乳牛造型的香皂活動,以及學務處舉辦的花藝課程,我都覺得很好玩。所謂的花藝課程,在此指的是波波球花束,我認為這很講究美感:花如何擺放,整體看起來會更漂亮?不同顏色的花,應該如何搭配看起來典雅?說到底,多少還是會吃一點藝術細胞。

  上述的經驗對我來說都是為我的夢想「兒童哲學」增添養分,它們能夠在我思考遊戲設計時激發我的靈感,也幫助我在閱讀兒童繪本時,想到一些有趣且值得和小朋友討論的道德問題。經驗拓展我對世界的認識,這種類型的跨領域學習帶給我的快樂和閱讀哲學理論的快樂不同,這些體驗很新鮮有趣,同時帶著一些感受上的刺,但只是帶給我一點點的挫敗感,無傷大雅。

 

更了解自己,也更靠近夢想了

  藉由跨領域的學習,除了讓我更了解自己的喜好,也同時逐步構建著我夢想的地基。有些活動之所以會選擇參與,是因為我對其領域不熟悉,感到好奇,並沒有喜好的考量,是在經歷好多次的體驗以後,我才突然意識到,吸引自己參加的,有好多都是與手作相關的活動,這是我以前從未查覺到的一件事情。除此之外,不同領域的學習也帶給我正面影響,它們提供我在兒童哲學方面的方案有更多結合的創意發想,打個比方:可將做麵包的體驗轉換成黏土,讓小朋友體驗做麵包可能會產生什麼感覺,讓他們的手直接碰觸到「物體」(不同類型的黏土,觸感會有所不同),也可以討論不同感官的感受有何區別。不同領域的東西,原本並不會想著將兩者結合在一起,但是當我們願意給予更多自由與彈性空間的時候,反倒能夠激發出不一樣的實踐可能。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

話題類別:同系不同樣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