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

學類體驗這樣做!從行動中探索生涯方向並實踐自主學習

2025/7/31

高雄市立高雄女中 薛凱方老師

學類體驗這樣做!從行動中探索生涯方向並實踐自主學習

      在推動生涯規劃教學的過程中,我一開始設計的學習單多著重於資料查詢與學群學類的認識,幫助學生掌握基本概念與查找能力。然而,隨著課程推進,我開始思考:學生除了「知道」之外,有沒有機會「親自試一試」?因為唯有行動,才能真正挑戰自我與反思所知,進而累積成長的經驗。因此,我將「學類體驗」納入生涯課程設計,期望學生從認知出發、走向實踐。

 

一、為什麼要做?探索不只靠想像,更要靠實踐

      我在高一的生涯規劃課設計了「生涯行動GO」作業,結合ColleGo!的學類體驗,鼓勵學生挑選一個感興趣的學類,發想行動任務並進行五天的自主實踐,透過在生活中將學類體驗付諸行動,進行一個微型的生涯自主學習。

我期待學類體驗活動能幫助學生:

●探索生涯目標:從找尋學類任務歷程,思考感興趣的生涯方向。
●實踐生涯活動:投入體驗學類活動,評估該學類是否適合自己。
●培養自我管理與計畫執行與調整的能力。

      我相信,即便探究後發覺學類不適合自己,學生也能從中獲得寶貴的生涯探索經驗。

 

二、怎麼選擇?從興趣到行動,打開探索的入口

      在引導學生挑選學類體驗主題時,我通常從以下三個面向帶入思考:

1.從職業出發:若學生已有心儀職業,我會引導他們使用人力銀行網站搜尋相關職務,進一步找出對應的學群與學類,再至ColleGo!中查閱相關學類體驗。

2.從學系探索:若學生對某些大學科系感興趣,我會教他們使用ColleGo!的搜尋功能,輸入科系名稱並點選「學類」快速搜尋,幫助他們掌握學系與學類間的關聯,並找出想實踐的學類體驗

3.從學群分類法出發:對仍在摸索生涯方向的學生,則請其將學群分為「感興趣」、「不排斥」、「不喜歡」三類,針對感興趣的學群至ColleGo!認識學群中閱讀簡介,從中選擇一個學類,找出有興趣的學類體驗作為行動主題。

      值得留意的是,過程中,少數學生會因「選錯」的焦慮而遲遲無法做決定,此時我會提醒他們:「這份任務的重點,不在於你此刻選擇的學類是否最適合你,因為隨著學習歷程與經驗的累積,你的興趣與方向也可能會不斷調整。這次的重點,是讓你透過實踐體驗的過程,覺察你所展現的能力──例如:資訊蒐集、時間管理、自我監控、資源運用,以及有系統地紀錄整個歷程。這些能力,未來都能靈活應用在生活與學習的各種任務中,成為你帶著走的學習素養。」

 

三、怎麼規劃?四個關鍵讓行動可行、持續、成長

      我鼓勵學生在行動前進行規劃思考,並提供下列四點建議:

1.訂定明確目標與自我激勵機制

(1)擬定初步計畫,包含想完成的主題與目標、每天的行動項目與執行時間,讓任務更具方向感與可行性。

(2)善用手機行事曆設定每日提醒,協助自己有節奏地執行任務。

(3)設計獎勵機制,例如「完成任務後享用美食」,讓行動過程充滿期待感,也有助於提升持續力與動機。

2.建立執行檢視點,機動調整

多數學生在計畫初期常會設定過於理想的目標,實際執行時可能因時間不足、能力尚未到位而遇到困難。建議在執行初期設立「執行檢視點」,停下來檢視當前執行狀況,思考是否需要調整計畫方向、任務難度或執行方式,確保計畫能持續推進而不輕易中斷。

3.組成同儕支持團隊

邀請三至五位同學組成行動小組,彼此分享目標、回報進度,並安排中段檢討與成果發表日,透過互相交流、鼓勵與腦力激盪,不僅提升行動力,也能獲得更多創意與資源。

4.適時尋求師長協助

若在執行過程中遇到資料難以取得、任務方向不明確、或缺乏相關場地與設備時,鼓勵同學主動諮詢教師尋求協助,獲得資源管道或方向建議。

 

四、學生怎麼做?打造與自我連結的微型生涯行動

      以之前指導學生的經驗為例,學生們的行動任務相當多元且與自身生活緊密結合,以下是幾項精彩的實踐:

•財務金融學類:有位對投資主題感興趣的同學,設計Google表單,針對青少年群體進行財經知識的理解。

•藥學學類:一位長期受鼻過敏困擾的同學,結合個人需求與對藥學的興趣,調查市售鼻噴劑產品,分析其成分、作用方式與適用對象,藉此增進自身健康知識,也實踐對藥學領域的初步探索。

•法律學類:有位對法律感興趣的學生閱讀並整理《跟蹤騷擾防治法》的背景與案例,加深對法律制度的理解。

•食品營養學類:一位對營養與飲食有興趣的學生發起「五天烹飪挑戰」,每天嘗試製作一道健康營養的料理,並記錄食材選擇、烹調方式與個人心得,結合飲食知識與生活應用,提升自我照顧與實作能力。

 

      此外,部分學生自述在實踐中最常遇到的困難是:忘記執行、缺乏動力、時間不足。這時他們也自行發展以下的因應策略,例如:

•使用鬧鐘提醒

•調整任務強度(例如從每天寫一篇英文小短文改為兩天一篇)

•調整每日執行時段(如每日60分鐘,調整為平日30分鐘、假日90分鐘)

•自我肯定與鼓勵

      這些自我調整的策略,讓學生實際培養了關鍵的學習能力,這些可轉移到其他任務中的素養,也是我認為這項任務最具價值的地方。

 

      整體而言,學生從目標設定、行動規劃、歷程紀錄、同儕分享,到最後的成果反思,踏實地走過了一段屬於自己的生涯自主學習歷程,他們不只是完成了一項任務,更在過程中學到了自我管理、靈活調整與反思修正的能力。

      我始終相信——行動會帶來改變。唯有親身實踐,才能真正體會「從知道到做到」之間的距離;也唯有經歷挑戰與挫折,才能從突破中看見成長,並累積成為面對未來的勇氣與力量。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

話題類別:老師看這裡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