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情緒低谷走向心理學的光—用ColleGo!探索自我
2025/7/31
高雄市立高雄女中 賴宥甯同學

好奇出發:對心理學的初步探索
我探索心理學系的起點,來自於對這個領域的好奇與關注。一方面是因為有親人在相關領域工作,偶爾會分享他在實務上的經驗,讓我對心理學的內涵產生興趣;另一方面,則是源於我剛升上高一時,曾因不熟悉高中生活,在人際互動與讀書方法上感到困惑,陷入一段情緒低潮。這段經歷讓我開始思考:人的情緒與心理狀態是怎麼一回事?於是,我踏上了探索心理學的旅程。
起初,我以「心理系」為關鍵字進行搜尋,才發現全台心理學相關科系眾多,讓我一時之間無從選擇。也因此,當老師在課程中介紹了ColleGo!這個好用的生涯探索平台後,我便開始運用其中的「學類探索」與「對應校系」比較功能,希望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涯方向。
我首先參考了台大與成大心理學系的學系特色與學習方式,雖然課程內容略有相似,但各自強調的學習方法與課程資訊,讓我更清楚心理學系學生實際的學習樣貌,也幫助我思考:我是否適合朝這個方向更深入發展?
接著,我也查閱了特殊教育學系與犯罪防治學系的相關介紹。過去我以為這些都是心理學的領域,直到我在ColleGo!的「熱門學類比較」中,發現這些學門其實有清楚的專業劃分,才真正意識到:原來現在的學類比我想像中更細緻,分工也更專業。
透過這次的探索,我不只釐清了原先對心理學的模糊印象,也學會透過 ColleGo!比較不同校系的特色,進一步縮小選擇範圍,朝向最符合自己理想的方向前進。
實踐體驗:走進心理學的第一步
由於學校的生涯規劃課正好安排了學類體驗的作業,在深入了解心理學系與相關學類後,我決定將學類體驗主題聚焦在「心理學類」的探索,並選擇「瀏覽相關粉絲專頁」作為具體執行的項目。
為了讓體驗更有方向,我以青少年憂鬱症為主題,透過各種心理學相關頻道與網站,蒐集並整理憂鬱症的好發原因、預防方法、常見症狀,以及陪伴者應具備的照顧觀念與態度。因為有了對學類的基本認識,讓我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更得心應手。
除了網路資料,我也進一步訪問了從事諮商心理師工作的親人。他不但分享了心理學系的課綱與修課方向,還細心解答了我對心理系的疑問,也讓我更清楚地理解心理師的養成歷程有多麼嚴謹。面對龐雜且專業的心理學知識,我也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並更加尊重這條助人之路的專業性。
在任務執行的過程中,我透過兩所心理學系的課程比較、閱讀與觀看有關憂鬱症的影片與文章,進行重點整理,並將心理師訪談內容與網路資訊進行統整。透過這樣的過程,我逐漸釐清了自己在高中階段應該培養的能力與方向,以及我是否真心喜歡並願意朝這方向邁進。
讓我意外的是,這份任務也悄悄地帶來一些改變,我開始跟老師分享自己的心境,每天寫日記,練習記錄情緒、整理心情。雖然高一上學期過得不算順遂,但我靠著這些練習,一步步找到自己的節奏。
在高一寒假期間,我參加了一場偏鄉服務活動,與國小學童進行三天兩夜的互動。那次經驗讓我強烈感受到:原來我真的很享受與人交流、服務他人的過程。那一刻,我忽然想起ColleGo!上提到的心理系人格特質,發現自己與之非常契合。從那之後,我更願意主動參與與人互動的活動,並在過程中更理解自己的溝通模式,也學會慢慢地微調與成長。
學習延伸:將興趣轉化為探究行動
我在生涯規劃課的學類體驗報告獲得了老師的認可,而我也以此為基底,進一步完成議題探究課的探究報告,透過融合SDGs議題的課程,把現今資訊發達和媒體應用融入其中,探討媒體使用對青少年的影響,從憂鬱症研究至焦慮行為,順利將之前在學類體驗報告中查詢到的資訊,結合圖表及小組的調查研究,和組員共同完成一份深入人群的主題報告。
高一下學期,我參加了大學學系博覽會活動,探索一天後我停駐在職能治療系前,突然發覺喜歡的課程在此學系好像也能涉略,回家後我立即用ColleGo!查詢了職治系的簡介及未來出路,當時接近高二選班群的日子,當看完網站提供的資訊後,我更堅定地選了一個充滿挑戰的班群,也同時分析職能治療系和心理學系的差別,還有我要多努力才能達到學系的門檻。且透過網站提供的生涯發展,我也思考未來的職業及薪資條件,讓我對未來的樣貌有了更清晰的想像與期待。
收穫與啟發:認識自己,靠近目標
高一生活順利結束,透過ColleGo!網站,我對不同學系有了更清楚的認識與比較。現在的我,已初步將夢想放在「心理輔導」類,我也將繼續參加服務型團隊,學習在面對突發狀況時,該抱持的心態、口吻及應對方式;也會持續覺察與調適情緒的變化,不過於帶入被訪問者的立場及故事。懂得保持客觀,或許是成為心理輔導人員的一大挑戰。
學類體驗報告的收穫,讓我對憂鬱症有了初步的認識,也讓我對躁鬱症和憂鬱症的差異產生好奇,還有其他心理疾病和照顧方式、預防發病及面對病患時應有的心態,這些將成為我往後持續探究與努力的方向。
在生涯資訊的使用能力上,我學習到未來當有生涯選擇困難或疑慮時,能透過ColleGo!網站,快速比較學系差異,或把常搞混的學系進行比較探索。我知道雖然自己對大學與未來的了解還不夠全面,但我有了一個能幫助我持續探索的平台,只要願意動手查、勇敢發問,答案終究會一一浮現。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