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盲選科系!「學類體驗」——高中生的選系神隊友
2025/7/31
高雄市立高雄女中 曹芸睿同學

剛步入高中時的我,對於各大學開設五花八門的多元科系感到好奇,而我透過學校老師的推薦、自己在網路上的搜索,找出自己在探索科系時的 SOP 。
ColleGo!、 University TW 、 招聯會
上述三個網站中,「ColleGo!」對於一個迷茫高中生可說是如獲至寶,由於另兩個網站的資訊較著重在成績要求、學習歷程參採等較為「硬性」的內容,而ColleGo! 透過詳細的整理、比較、分析,甚至還有許多人選擇科系時會參考的「未來進路」(有標注薪資區間喔!)供高中生參考。
不用錢的大學營隊——學類體驗
ColleGo!網站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學類體驗」。這項功能就宛若免費的大學營隊般,提供了使用者對於各個科系的體驗建議,舉凡像是:電子工程學類的「認真學習理化課和數學課」、「持續投入英文學習」、「了解科技時事」等等。而由於就讀電資班,所以我也優先探索和資訊科技相關的領域,最後我決定要體驗的項目是電子工程學類的「持續投入英文學習」。我除了制定和該學類相關的活動,也期待在體驗過程中潛移默化提升英文能力,並且確認自己是否適合這條生涯道路。
學習時間進度安排全靠自己!
宛若大學的選課自由,在選定學類體驗的項目後,我便按照網頁所提供的相關建議,制定了專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五天學類體驗——以英文國際期刊提升英文與科技知識」計劃。在初始的計劃中,我安排每次執行時都必須閱讀一篇英文科技期刊的論文,然而到了第二次執行時,卻發現由於時間不足,導致我無法有效吸收內容。經過思索與評估後,我將計劃調整為以兩天為單位,一日閱讀新文章,一日複習生字難辭、文法句型。正是因為安排學類體驗的過程是完全自由的,所以我才能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即時調整。
學習資源的查找自己一手包辦!
為了在網路上找尋跟科技相關的英文期刊,我首先透過在 Google Search 打下「Technology Magazine」找到了「WIDER」這個網站,這個網站是專注於科技方面的內容,然而後來為了讓我閱讀的內容能更具全面性,也想到之前有被推薦過想提升英文能力可以看國際知名雜誌「TIME Magazine」,就決定轉而使用TIME Magazine 作為資料來源。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能夠提升自己透過關鍵字搜尋的能力,也讓我更熟練各個平台在學習方面的整合,像是我使用 Notion 做文章重點、單字筆記整理;使用 Quizlet 做單字卡,利用瑣碎的等待、吃飯時間做短時間複習;使用 ChatGPT 幫我修改每篇期刊的閱讀心得;使用 Cambridge Dictionary 查找單字與例句,透過例句讓自己對單字有更深刻的印象,而不是死背單字。這些自己找尋資源、學習新工具的過程,也讓我學到更多不只是英文、科技的相關能力。
(使用Notion製作閱讀筆記當目錄)
(單字筆記部分截圖)
學類體驗不知從何開始?看看 ColleGo! 給你的建議!
當選定目標後,如果不知從何開始,ColleGo!的學類體驗除了給你更明確的敘述之外,更有一項功能叫做「進一步規劃學類體驗」,手把手一步一步帶著使用者規劃專屬於個人的學類體驗,甚至在特定方框填答完資訊後,ColleGo!會整理出表格,並給予建議,這個結果是可以輸出的喔!
( ColleGo!對於學類體驗的詳細敘述)
(結果頁面提供包含建議的整理表格)
學類體驗讓生涯選擇不迷茫!
對於只是高中生的我們,面對大學端千百種的科系,甚至類似的科系在不同大學也會有些微的差異(像是同樣是財金學群-財務金融學類,在臺灣大學是「財務金融學系」;在陽明交大則是「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學系」)。透過 ColleGo!,除了可以利用網頁左側的「比較」功能來整理出差異,更可以透過學類體驗,作為免費的大學體驗,能讓我們不是只停留在網路上的文字介紹、較主觀的評論,而是能夠真正感受學習氛圍,了解自己是否適合該領域,以避免將來選科系時的迷茫與後悔、懊惱。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