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臺南舊城作為夢想舞台——在戲劇與文學間,遇見更完整的自己
2025/4/10
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鄭安雅同學

也曾隨蝶夢迷花下——迷惘與選擇的勇氣
我喜歡文字創作、喜歡人與人之間相處發生的各種故事。
上大學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正式的表演訓練」,更不知道什麼是「應用戲劇」,只記得當時自己極度不擅於開口表達內心的想法與感受,深刻記得在中學時期的一堂表藝課中,一場與同學共同編創的小呈現結束後,不僅接收到大家的正向回饋,成為故事的角色時,更彷彿可以卸下自己的包袱,丟去所有本人的迷惘、不安,用另一種角度真真實實的思考、活著,自此種下對於表演藝術的念想與夢的開端。
升大學選填校系時,曾經很猶豫要不要南下念書,因為當時身邊大部分的同學都往北部發展,於是我搜尋了很多相關資料,試圖比較分析。其中,我認為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最吸引人的是在「非傳統場域」進行展演,如美術館、臺南市區的古蹟、少年觀護所等等,這些創作及展演的可能性打破了我對於「表演」以及「劇場」的既定印象,更加好奇在臺南這座古都裡學習表演藝術,會不會因此更貼近在地文化?會不會在這裡遇見志同道合的創作夥伴?會不會有一天我也能帶著這些能力回到自己的家鄉做點什麼?人與人、與空間的關係又會有哪些有趣的變化?
承載著中學時期的升學壓力、外界眼光、父母期待以及自我追求等自四面八方湧來的建議與聲音,仍一邊懷揣著各式美好想像與憧憬,經歷了一些掙扎、了解與準備,最後確定落腳這座城市。
恰逢「春」在柳梅邊——夢想的實踐過程
南大戲劇大一的課程涵蓋表演、藝術鑑賞、劇場導論、劇本導讀以及劇場技術等基礎課程,以藝術鑑賞為例,老師會安排許多指定劇目,無論是畢業學長姐、南部劇團,還是臺南藝術節的創作與演出,皆能從中欣賞到不同類型、形式的作品;劇場導論課則是從理論出發,一步一步進階到實作:小組報告、讀劇,以及期末的音樂劇呈現,這些摸索與體驗的過程幫助我建立對於劇場的認識與分工。
大二、大三開始,除了一些基礎實務課程,如導演課的詩詞呈現、劇本分析,劇本創作基礎的編創練習等,更加入了許多應用戲劇的學習,如專業選修「社區劇場」及「教習劇場TIE」。我在大三選修的是教習劇場TIE,這堂課不同於一般戲劇的觀演形式,打破演員與觀眾之間既有的關係,演出過程中觀眾可以取代台上角色,嘗試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角色的立場,也可以藉由「論壇」等策略,和不同演員飾演的角色進行對話,從中對於特定議題有更進一步的思考,該堂課也會進入國中校園,與不同年齡層的人有所對話,這讓我覺得很有意義,同時帶有許多樂趣。
多元學習與實踐的可能
南大戲劇的課程著重在「應用戲劇」及「戲劇教育」,除了前述的社區劇場及教習劇場TIE,也有創造性戲劇(Creative Drama)、教育戲劇(Drama in Education)等戲劇教育的教案撰寫、策略引導、編創等練習機會。系上每學期更會邀請相關領域的學者及創作者進行講座分享,也透過系學會舉辦各式工作坊,透過多元的課程及活動打開不同想像與創作的空間。
在夢裡找到光的所在——我是誰
南大戲劇系與一般戲劇學系的學習面向並不完全相同,在這個特別的求學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更願意用語言、肢體表達自己的感受,甚至從團體合作的過程中更加了解自己,了解怎麼與不同的人溝通,即使過程中難免會有失敗挫折,也能理解吵架、負面情緒存在的原因,這都是很寶貴的成長。
系上老師也很鼓勵學生們多元學習、參與不同課程及活動,升大二那年我申請了輔系國語文學系,希望藉此累積創作的底蘊與跨學科的思考。藉由「現代詩創作」連結至戲劇的意象建構、編創節奏;「文案企劃與寫作」連結至劇團行政的行銷、推廣範疇;「文學史」雜揉歷史與思想的流變,讓創作的脈絡更加立體。
大學生活有很多嶄新的可能,南大戲劇坐落於文化底蘊深厚的臺南舊城區,保持開放的心胸,勇於嘗試各種可能,表演及創作能觸及到更廣的族群,更從中看見自己。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